齐天大圣闹香港---邵氏大片《猩猩王》
http://img3.mtime.com/mg/2007/42/44a2fbfd-a7c2-4582-a74b-9334428b8de2.jpg ----------花王出品【★】金刚不坏----------亚洲第一权威影评人:花英雄
自从1933年第一部以猩猩为主角的金刚片问世以来,比较出名的同类作品有1933同年的续集《金刚之子》、1976年的《金刚:归来传说》和1986年的《金刚续集》等,最近一部就是P.J版的《金刚》,相对于欧美发达的科幻创作体系来说,亚洲电影界(主要指东南亚)也就属日本搞的不错,他们有着哥斯拉及咸蛋超人等自已独创的东西。
其实Merian C.Cooper的KingKong面世不久,日本人就已经于5年后搞出了翻拍片《金刚在江户》,作为哥斯拉创始人的本多猪四郎,也被称为日本特摄片之父,战后他在东宝拍了两部很有影响的金刚片,1962的《金刚大战哥斯拉》,把大洋彼岸的巨型猩猩请过来与本土的哥斯拉上演了一场关公战秦琼的好戏,其后又在1968年拍摄了第二部《金刚之逆袭》,有趣的是,1977年出品的邵氏版金刚在日本的译名就叫做《北京原人之逆袭》。
燵color=#000000]《北京原人之逆袭》里面并没有北京人什么事,香港原版名字很朴实,就叫《猩猩王》,不像后来那些香港电影公司极尽心思取的威猛名字,如果按照十年后的标准,那怎么也得取个《魔鬼猩猩总动员》、《轰天猩猩会》、《极度诱惑之人猩配》什么的。在1976年的西片《金刚:归来传说》准备登陆香港之际,邵逸夫毅然拍板砸出800万投拍邵氏公司成立以来投资最大的一部电影,也是以猩猩为主角的巨兽片《猩猩王》与之对抗。
老邵肯做出这么大的动作,一方面邵氏公司如日中天财力雄厚,再就是七十年代末,风行二十多年的古装武侠片越来越有降温之势,邵逸夫急于开发新的类型来保持邵氏在香港电影市场上的影响力。1975年首部超人片《中国超人》小试牛刀,《猩猩王》除导演改为何梦华外,再次启用原来班底,多面手何梦华拍过《西游记》,对于神怪特技有着丰富的经验,袁祥仁依旧担任动作指导,主演还是年轻的李修贤。
《猩猩王》显示出了邵逸夫走向国际化的野心,耗巨资到印度拍摄外景,请日本特技队做技术,并找来艳星EvelyneKraft做猩女郎,尽管特技跟国外相比略显粗糙,但是在当时的亚洲影坛还是数一数二。故事情节与老版无太大差别,令人兴奋的是这次猩猩是冲进亚洲,走进国内,把香港掀了个人仰马翻,天翻地覆!影片后面有将近半个小时的特效场面,猩猩王为救自小抚养长大的阿维,砸路毁桥,并大肆破坏楼宇,虽然某些场景看上去很假,像军队的坦克和战斗机根玩具没什么两样,可考虑到当时的技术,能够拍成这种水平也算不错了。
为了展示猩猩王与实际建筑的差别,摄制组用了模型与蓝布相结合的办法,当画面中同时出现人与猩猩的时候,就采用后期抠像,而猩猩王独自出现搞破坏的时候就采用模型,另外,熟悉香港电影的同学们在观看的过程中会找到不少的乐趣,何梦华很多时间用的“距离产生美”土法子,在十几年后依然被很多导演采用,像杜琪峰的《济公》中魔头扫平民居、《大话西游》里牛魔王与至尊宝的身型对比等。
《猩猩王》做为当年的大投资巨作,赢得口碑却没能赢得票房,投资近800万在当时可以称得上是天价,可上映后仅收回120多万,在《中国超人》一文中本花曾解释过这种水土不服的原因,但是它对于建设香港国际化都市的形象有着积极的意义,香港电影人敢想敢拍,任何类型的电影都肯于尝试,以邵逸夫为代表的香港电影工作者值得后人尊重。
小贴士:其实“猩猩王”这个名字港人早已熟知的了,1960年就上映过一部胡鹏导演的《猩猩王大战黄飞鸿》,还有一部同名戏曲片,周猩猩在《漫画威龙》里也谈到过。
图片:
各国老版海报燵align=center]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