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tantanyew2 于 2009-11-22 09:18 编辑
张彻成名作是《独臂刀》,连他名字中都带个“刀”字,看来这个阳刚武侠和暴力美学的大师,一生终究是和刀剑有缘的。
张彻,浙江青田人,1922年生,2002年逝世(和李翰祥一样,生卒年最后一个数字相同)。张彻1949年导演处女作《阿里山风云》,在影片中,他填词了《高山青》一首插曲,没想到这首插曲竟然风靡华人世界,如今连我等80后生人的小辈都会哼唱。
张彻一生导演了96部电影,这其中很多电影都是他参与编剧的,张彻是一位全能型的导演,影片制作过程中的摄影、配乐他也会参与,他的武侠电影和功夫中的配乐融入了西洋电子的因素,也是他的首创。现在就来重点谈谈张彻的电影功绩。在我最早的一片讲述邵氏电影的文章里,我已经大概说过张彻的电影功绩,今天就来 再详细说说。
张彻一生最主要的作品都是动作片,分古装武侠片和民初功夫篇,还有一些时装现代戏。张彻一生导演了许多电影,基本都是属于动作片的范畴,可是张彻开创在动作片领域所有的类型电影。他甚至还被西方影迷奉为邪典电影大师,就是“cult”电影,这一类电影主要有《残缺》、《五毒》等。现在看来,张彻在电影领域主要功绩有三:
一、开创了“阳刚”武侠电影新纪元
二、开创了各种类型的武侠片和功夫片
三、培养提拔电影人才
一、开创“阳刚”武侠新纪元
张彻在1949年开始首执导筒,到1967年推出《独臂刀》期间,一直没有间断过导演生涯,期间一直都有电影作品问世,不过都不是在邵氏,最早是在台湾,后来还给电懋干过。1963年,张彻在邵氏拍摄了电影《蝴蝶杯》,这是能够查到的,张彻在邵氏的最早的导演记录,还是古装黄梅调电影,这种类型的电影不是张彻所擅长的,电影以失败告终,后来张彻逐渐参与了《文素臣》、《边城三侠》等电影的拍摄,邵氏便开是注意到张彻擅长拍摄古装武侠片,当时港台也正值金 庸、古龙刮起武侠小说的旋风,再加上邵氏顶梁柱李翰祥远走台湾,邵氏需要新的导演和新的类型电影,这也就是邵氏功夫片产生的前提条件。
功夫片从 20世纪20年代的上海就诞生了,但是一直没有成为电影的主流,香港在50年代也拍摄了红极一时的《黄飞鸿》系列,但是一个系列电影毕竟不能撑起整个电影市场,观众也迫切想看到新的类型片。现代功夫片是张彻开创的,和中国1950年以前,甚至是《独臂刀》之前的电影,都是不一样的。因为有了张彻功夫片的出现,现代的功夫片才慢慢走向成熟。有趣的是,邵氏曾经让李翰祥拍过功夫片,但是很不成功,李翰祥根本找不到感觉,这倒是和张彻的情况正好相反, 看来这两位邵氏大导演有太多的不同之处了。《独臂刀》之前的中国功夫电影,打斗基本是模仿京剧的模式,这种功夫用在戏台上还可以,但是用在电影上就不那么好看了。《独臂刀》之前的中国武侠电影,多数都是以女侠为主要角色,这可能和当时观众的猎艳心理有关,所以银幕上都是巾帼不让须眉,到了张彻这里,男人又 回到了第一线,肠穿肚烂,血染沙场,尽显英雄本色,这才是现代功夫电影的雏形。
好了,要真正说到《独臂刀》了,话说1967年,在邵氏推出胡金铨的《大醉侠》之后,张彻一部《独臂刀》横空出世,当时立刻引起全港轰动,票房过百万,创 造了当时的票房纪录。当时还正值全港大罢工,票房有这么好的成绩,实在是来之不易,可见影片确实不同凡响。平心而论,论艺术成就,《大醉侠》在《独臂刀》之上,但是《大醉侠》还是走得是老一套的侠女的模式,在当时人们已经产生了审美疲劳,一部全是爷们儿唱主角的《独臂刀》一经推出,马上令到观众耳目一新, 剧中紧张的情节,刺激的打斗,都俘虏了观众的心。凭借《独臂刀》一片打响知名度之后,张彻就真正走上武侠片大师的道路。
张彻有很多干儿子,王羽、姜大卫、狄龙、戚冠军是其中较为有名的几位,张彻不喜欢他们叫他“契爷”(广东话,干爹),他们只好背后这么叫。张彻一般喜欢称 他们作弟子,张彻的弟子是分代的,第一代有——罗烈、郑雷、王羽等;第二代有——姜大卫、狄龙、陈观泰、王钟;第三代——傅声、戚冠军、李修贤等;第四代 ——郭追,鹿峰、江生、罗莽、孙建;第五代:程天赐、龙天翔、钱小豪,等等。因为年代久远,很难在查到他具体收了多少弟子,只能列出比较出名的给大家看看。这每一代的弟子,也就代表张彻从影以来的每一个阶段,下面就一一说来。
王羽肯定是第一阶段的代表者,他主演了《独臂刀》之后,就成为炙手可热的武侠巨星,接着他主演了张彻的《断肠剑》、《大刺客》、《金燕子》等名片,后来王羽离开邵氏,自己当导演,拍摄武侠片和邵氏对抗,邵氏便请出张彻与之抗衡,张彻选择了王羽的成名作《独臂刀》,拍了一部《新独臂刀》,票房上小胜一筹,但 在心理上是大大打击了对手的气焰。当然,王羽并不是主要和邵氏对抗的人,他只是被邵氏的对手公司挖过去的而已,他本人并不是想和张彻对着干的。
一部《新独臂刀》为观众奉上了两为风流倜傥的大侠,一位是姜大卫,一位就是狄龙。这两位也是邵氏最好的动作明星,张彻的众多干儿子中,也属这两位成就最大。他们和张彻合作时间很长,张彻很多代表作都是与他们一起和作的。
姜大卫和狄龙在张彻的电影中,充分表现了张彻暴力美学的魅力,他们在张彻的电影中是换着不得好死,在《新独臂刀》中,是狄龙被砍成两截,在《刺马》中,是姜大卫被挖心剖腹;《双侠》里是姜大卫给一剑穿心;《无名英雄》里,两人被乱枪射死,还搭上个井莉。姜大卫好像死得比狄龙多,印像中姜大卫主演了张彻那么 多电影,好像只有一部电影里没死,真是难得,这部电影叫《小煞星》,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找来看看。从上面这些电影里我们可以看到,张彻的电影崇尚主人公悲壮的死去,慷慨付义。“士为知己死”,这句话最适合用在张彻电影里这些侠士身上。张彻电影里的这些侠士,其实主要还是狄龙和姜大卫了,他们在戏中多数时候都是萍水相逢,一见如故,为了共同目标和理想,甘愿为同伴献出生命,这种情操是伟大的,也是稀有的。很多后辈和文化人都觉得张彻这些电影里描述得是“断臂” 情结,还说当时狄龙、姜大卫、傅声都是同志的性幻想对像,这个观点我是不认同,可能张彻就是想简单直接表达男人之间的义气和友情,可是许多思想复杂的观众总是往歪处想,真是“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
张彻首开阳刚武侠的风气,之后的武侠电影里很难再见到女性唱主角,清一色都是男人当道。
张彻也不会一味描写男人之间的情谊,《金燕子》就是描写男女侠客之间的爱情故事,好莱坞还认为这部电影模仿了《邦尼和克莱德》,只是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二、开创了各种类型的武侠片和功夫片
张彻第二个贡献就是开创了各种类型德功夫片,张彻虽然只拍功夫片,但是类型不单一,在他的导演生涯中,他不断开拓功夫片的领域。古装武侠片之后有民初功夫片、校园青春片、抗战片(国民党的)、上海滩争霸片、少林传奇片、动作歌舞片、金庸武侠剧等等,几乎是今天武侠电影能想到的类型,张彻都给我们拍出来了, 把所有能拍成武侠功夫片的题材,都拍出来了。这样的成就,真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张彻的这些电影,很多都是首创,所以难免会显得幼稚和粗糙,但是我们没有资格嘲笑,因为没有张彻的开拓,也不会有功夫电影今天的成就。
这里还要把这些电影给归一下类,古装武侠片——《独臂刀》、《新独臂刀》、《独臂刀王》、《水浒传》、《荡寇志》、《金燕子》、《游侠儿》、《双侠》;
校园青春片——《叛逆》、《年轻人》、《愤怒青年》等;
抗战片——《八道楼子》、《海军突击队》、《四骑士》等等;
上海滩争霸片——《马永贞》、《仇连环》、《上海滩十三太保》;
少林传奇片——《少林寺》、《方世玉与洪熙官》、《少林五祖》、《少林与武当》、《方世玉与胡惠乾》等等;
动作歌舞片——《大盗歌王》、《小煞星》;
金庸武侠剧——《射雕英雄传》三部曲、《飞狐外传》、《神雕侠侣》等等。
三,培养提拔电影人才
这一节就好说了,前面基本上都已经介绍过了,一共有五代弟子,邵氏时期表现最突出的是第二代弟子,就是狄龙和姜大卫这一拨。傅声属于第三代弟子,可惜是英 年早逝。第二代到第五代的弟子至今仍然活跃在影视圈里。狄龙、姜大卫、王钟、陈观泰戚冠军、钱小豪等等,他们很多人都出演了近来的热门电影,比如《墨攻》、《龙城岁月》、《龙虎门》、《天行者》,都有张彻弟子们的身影,可见张彻对于影坛贡献之大!这也就不难理解,他的一众弟子为何要在张彻从影40周年 之际,为他倾情献上《义胆群英》这样一份厚礼。张彻还任用了很多后辈导演,像鲍学礼、吴宇森都是他的高足,陈勋奇18岁的时候就开始和张彻合作给电影配乐 了,后来陈勋奇也成了一位全能电影人,王家卫的《东邪西毒》就是陈勋奇给配乐的。陈勋奇也主演了很多动作喜剧电影比如《提防小手》、《鬼马保镖贼美人》、《空心大少爷》等片,有的还是自导自演,功力不凡。八十年代后,张彻回到内地拍片,较为成功的就是《大上海1937》,相信很多80后的朋友应该有印象。
张彻的时代虽然远去了,但是他对于中国电影和世界电影的影响,会随着光影一直流传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