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ntanyew2 发表于 2009-11-22 11:15:57

华语电影的跋涉者-李行

本帖最后由 tantanyew2 于 2009-11-22 11:37 编辑

            华语电影的跋涉者-李行

被譽為「金馬導演」、「台灣電影教父」的導演李行,今年適逢八十大壽、從事電影六十年,從李行執導的五十二部影片中,可瞭解台灣文化歷史的變遷和發展,並重新正視華人電影「正統」與「倫理」的重要,發揚國片傳統的精神與道德。李行一甲子的電影人生

在記者席上,李行說:「要說的、想說的話實在太多了,……我真正演的第一部電影是《春滿人間》,民國三十八年(一九四九年)底,拍一部三七五減租的故事,從民國三十八年到九十八年,從影六十年。」
李行本名子達,一九三零年生於上海市,自幼受父親影響,在詩書家庭與傳統文化薰陶中長大,年輕時即對戲劇極為著迷,一九四九年政府遷台,李行入省立師範學院就讀教育系(今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加入話劇社參加演出及導演,並時常參與校外劇團與電影公司的演出。
五十至八十年代,台灣電影正處於風起雲湧的時代,其間經歷了台語片風潮、健康寫實作品、瓊瑤小說電影及新電影的崛起,這也是李行從演員到導演,近二十年擔任電影文化志工,六十年歲月、五十二部作品和經營兩岸電影的交流,見證了台灣在華人電影的努力和成果及所扮演的角色。

演員出身 當導演不做示範

http://mag.epochtimes.com/135/43-01.jpg
一九五六年,李行二十六歲演的電影。
鮮少有人知李行剛出道時,他當演員還演過不少電影,這次影展中觀眾可以看到年輕的李行,在《罌粟花》、《沒有女人的地方》電影中精采的演技,雖然他笑說自己演得很爛:「聲音不像聲音,顏色黑不黑白不白……,但這些珍貴畫面保存了下來,證明我是演員出身!」
李行表示,他從舞臺出身,開始的時候只是想當演員,演舞臺劇時也當導演,後來發現,演員只演一個角色、導演能演那麼多角色。雖然從演員出身,但他從來不跟演員做「示範」,不教演員作戲,因為「演員一看導演示範,不自覺的臉上表情就有點學導演,所以我不示範。」

中國電影風格 養鴨人家發跡

http://mag.epochtimes.com/135/43-02.jpg
一九六五年養鴉人家電影海報。
一九五八年,李行與張方霞、田豐聯合執導的台語片《王哥柳哥遊台灣》,這是李行第一次執導演筒,帶動了台語片的喜劇風潮。一九五八至一九六二年,李行拍攝了多部台語片,直至一九六三年國語片《街頭巷尾》,李行結束了台語片時期,開啟了他導演生涯中的第一波高峰。
看到《街頭巷尾》,李行就想到當年的攝影師賴成英,李行到中影那裏要租場地,第一次看到賴成英為了拍攝的機位在挖地坑,見他如此專業又敬業的精神,心目中就想找他當新攝影師,後來賴尚成為他一生工作的好夥伴!
由於與賴成英合作拍攝的《街》片成績出色,李行應聘為中影的導演,開啟了中影往後長達十五年的健康寫實電影風潮。
一九六三年與李嘉聯合執導的《蚵女》及一九六四年獨立執導的《養鴨人家》,都成為健康寫實電影的經典之作。李行說:「從那時候開始,我就跟賴尚一路合作拍下去,《街頭巷尾》後,接著進中影拍《養鴨人家》、《婉君表妹》、《啞女情深》……,一路下去,拍得很多很多,在工作中我跟賴尚講,我們都老了、頭髮白了,我還在叫開麥拉,你還在掌鏡,彼此有這樣一個期許。」
李行曾說:「中國的電影,必須有中國人自己的風格。台灣的電影一定會在我們的手上起飛。」
自《養鴨人家》之後李行開始走紅,《鴨》片榮獲亞洲影展及金馬獎七項大獎,又從一九六四年《婉君表妹》、一九六五年《啞女情深》,李行帶動台灣六十年代第一波瓊瑤小說改編電影的風潮,影星王戎、王莫愁、柯俊雄等崛起影壇。

http://mag.epochtimes.com/135/44-01.jpg
《養鴨人家》是李行的第二部健康寫實片,第一部是李嘉導的《蚵女》,李行充當副手跟片,戲拍了一半便奉龔弘之命籌拍《養鴨人家》,結果成果輝煌,包括導演李行、男主角葛香亭、攝影賴成英,都因此片得到他們生平第一座金馬獎,更捧紅了亞洲玉女唐寶雲。

《秋決》:生死由天念由人
http://mag.epochtimes.com/135/44-02.jpg
秋決劇照。劇中奶奶傅碧輝護孫心切,與牢頭葛香亭起衝突。

李行構思多年完成的經典之作《秋決》,探討中國傳統的倫理觀、生命觀和時序倫常及電影美學,一九七二年首映之後曾多次重映,引起社會、文藝界廣泛討論,其發人深省的生死主題,讓《秋決》一舉奪下第十屆——最佳導演、最佳劇情、最佳男主角等金馬五項大獎,成為台灣影史上相當重要的一部作品。
《秋決》的靈感來自民間故事《不肖子咬斷親娘乳頭》,其主題藉一個死囚等候秋天處斬來探討人性的變化,死囚直到秋決之日才逐漸覺悟、坦然面對。藝術家、評論家何懷碩教授說,《秋決》闡揚中國「生生不息」的哲理,片中分明在描寫「死」、其實在歌頌「生」。因為冬孕育著春。
武家麒在劇中扮演書生,因債代父坐牢,書生天天見死囚斐剛在獄中脾氣暴烈、怨天尤人,便勸說:「人一生下來注註定要死,早死晚死是由天作主,由不得人;可是要死的光明磊落是由人作主,由不得天。」
李湘讚李行 倫理精神導師
演員李湘在記者會上分享:「從李導演這些作品裏面,我感覺李導始終沒有放棄把中國人的倫理道德放進每一部電影裏面,尤其是《秋決》,我看了兩次、從頭到尾在落淚,我看到了中國人倫理道德的『根』。」
李湘表示,她冷眼旁觀、細心觀察他這麼多年,雖然李導沒有直接教誡她,工作中感覺在引導她,她覺得,在電影職場上要對「倫理」的重視,而且要養成習慣。她說:「因為跟著李導演,第一天拍戲就知道倫理的重要,這兩個字跟隨我一輩子,獲益良多,這麼多年來不致於走到歧路、或墮落下去,這是我最感謝李導演的地 方。」李導演是她精神上的指導老師!

得獎名導 造星大王
繼《秋決》之後,一九七三年的《彩雲飛》、《心有千千結》、《海鷗飛處》,李行帶動了第二波的瓊瑤電影風潮,甄珍、鄧光榮成為風靡一時的青春偶像。
未久,李行再度回歸鄉土寫實路線,接連執導《汪洋中的一條船》、《小城故事》、《早安臺北》三部影片,連續獲得一九七八、一九七九、一九八零年的金馬獎最佳劇情片獎,創下台灣電影史上至今無人能破的三連霸紀錄,達到李行導演生涯的巔峰。
http://mag.epochtimes.com/135/44-03.jpg
小城故事劇照。李烈十九歲將銀幕處女作《小城故事》獻給李行。
李行認為,明星不是天生下來就是明星,一定要捧、不斷給演員機會並加深觀眾印象,以唐寶雲為例,《養鴨人家》之後,李行安排她《婉君表妹》、《秋決》、《風從那裏來》,把她的演藝生涯逐步推向高峰;與李行合作的男女明星,包括:葛香亭、崔福生、歐威、李湘、柯俊雄、秦漢、秦祥林、甄珍、鄧光榮、林鳳嬌、 張艾嘉、傅碧輝……,甚至童星歐弟、謝玲玲等都因李行的電影而得獎,目前他是電影界公認最會拉拔明星的導演。
李行作品橫跨台灣電影史,上自台語片、健康寫實片、瓊瑤愛情片,乃至鄉土文藝片幾個階段性的時期,獲獎無數,呼風喚雨、桃李滿天下。
外國人稱他「台灣電影先生」,台灣人尊他為「台灣電影之父」。
資深影評人焦雄屏說:「不阿諛、不媚俗,忠誠的中國良心,就是李行電影成功的品牌,台灣電影果然在李導這一代起飛了!」

華片倫理傳統 與好萊塢抗衡
http://mag.epochtimes.com/135/45-01.jpg
                         導演侯孝賢說,李行導演打       李湘最讚賞李行的電影是
                  開兩岸電影交流這條路已有       《秋決》,說他是一生中的
                         二十年,這時候正是時機,       精神導師。
                         兩岸三地扮演不同的角色,
                         華人電影此時能好好下基礎,
                         足與好萊塢相抗衡。

導演侯孝賢說:「我感覺李導演的電影有一種『正統』,意思就是非常『正派』,就是一種精神面,不管是道德、倫理或什麼,戲中的人物都很正直,整部電影看起來是很『正』,這個傳統……現在幾乎是七零八落了!在李導演身上一直有這種東西。」
過去電影是民眾唯一的娛樂,上電影院看電影是一種享受,自一九八六年《唐山過台灣》之後,李行就沒拍新片了,這個時候台灣大環境改變,新銳導演、新電影全面起來,流行什麼賭片、殭屍片,世代交替、老少對決;即使有的觀眾不怎麼喜歡李行的主題,但觀賞他的片子如沐清泉、如步秋野,如陶淵明詩般的淡樸悠然,屬 於人文寫實手法。侯孝賢說:「我們要有我們華人自己的電影,華片這種傳統的倫理精神,足與好萊塢電影相抗衡,但現代電影很容易缺了這個東西,這個東西正逐漸消失!」

中國電影界 向李行致敬

今年六月,中國電影博物館展出李行的文物展及十二部作品回顧展,並在電視第六頻道播放李行的作品,估計將會有上億大陸民眾收看。
農曆六月十二日是李行的生日,七月間兩岸影人一連串的祝壽活動中,預料李行將不止一次切蛋糕、吹蠟燭;七月至九月三日,每逢週二、四、六,在國家電影資料館放映「李行作品全展」,計五十七場次、四十餘部電影,包括他演的、導的、監製的作品,全程免費,這是第一次完整的李行作品全展。
中國電影資料館副主任姜蕾日前跨海來台,專程來蒐集李行的個人資料。兩岸電影界舉辦的一連串向李行致敬活動,如此規模盛大對一位台灣電影導演致敬,可說史無前例。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华语电影的跋涉者-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