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影后--林黛
本帖最后由 tantanyew2 于 2009-12-12 14:18 编辑原名程月如,1934年出生于南宁,1949年随父程思远移居香港,1950年入长城影片公司,1952年转入永华影业公司,后在新华、国风、国泰、电懋、邵氏等影片公司主演30多部影片,曾四次荣获第四、五、八、九届亚洲影展最佳女主角奖,可谓同期成就最高的电影明星,令人惋惜的是,为情所伤,年仅30岁的林黛袭承当年阮玲玉的老路,于1964年7月17日自杀身亡。1966年,林黛未完成的遗作《蓝与黑》再次荣获第十三届亚洲影展特别纪念奖。成名作:《翠翠》;主演获奖影片:《金莲花》、《貂蝉》、《千娇百媚》、《不了情》等。
1995年11月15日,香港邮政局推出一套四款不同面额的“香港影星”邮票系列,林黛是唯一入选的国语片女明星。另一位女性是粤语片女明星任剑辉。另两位男性分别是粤语片演员梁醒波和华语片演员李小龙。由此可见林黛在香港影坛的重要地位。
解释一下,当时香港电影分为国语片和粤语片,粤语片的定义并不是指广东话对白,而是粤剧搬上了银幕,所以严格意义上来说,当时的粤语片是戏曲而不是影视作品,两者区别相当大。主要是,绝大多数粤语片没有外景,而是舞台加道具,可说是胶片化的粤剧;而国语片相当于现在的影视,当然,限于成本限制,当时的“外景”大多都是摄影棚。最根本的区别是,两类演员互不掺和,粤语片的演员其实就是粤剧演员,没人将其视为电影演员。容易混淆的是,国语片电影也曾时兴过一段黄梅调,比如《三笑》既是黄梅调国语片。此外,早期的国语片也常常沿袭粤语的表现手法,比如以唱词代替对白,《欢天喜地对家亲家》、《屈原》都是最轻微者的例子,唱腔和唱词已经接近现代流行歌曲。直到70年代末期,这种手法才彻底寿终正寝。
值得一提的是,林黛的父亲程思远是国民党新桂系集团的文胆,曾长期先后任职李宗仁和白崇禧的秘书,国民党在大陆崩溃前夜,官至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委,立法委员,国民党中央非常委员会副秘书长。1949-1965年期间定居香港,屈尊在《正午报》当专栏作家。1965年随李宗仁回北京重返政界,此时,他的明星爱女林黛已故。之后,程思远历任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第七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第八、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无论在国共哪个阵营,都可谓位高权轻的高官。港台影视圈明星出自高官家庭不乏其人,比如台湾的秦汉,其父即是号称国军中的范跑跑-国民党陆军中将孙元良,就是淮海战役从粟裕枪口下侥幸孤身逃脱而所部被全歼的第十六兵团司令长官。此外还有向华强、向华胜也是出自高官家庭,其父名字不详,但官职也不算小,抗战时期就官居国民党少将,正师级或副军级干部。后以商人身份被派到香港从事谍报活动,以义安公司作掩护,后来,这个义安公司被向华强、向华胜兄弟发展壮大成香港最大的黑社会组织“新义安”,比本地的14K、台湾的竹联帮还要彪悍。但无论哪个明星的父辈,都远远不如林黛的父亲官大。因为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是副国级,折合国军军衔,应该是一级上将,折合共军军衔,应该是元帅或大将。所以呢,林黛可说是名符其实的国共双料高干子女。
还需要提点一下的是,林黛的夫君是其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戏剧系深造时,在纽约遇见的前国民党云南省主席龙云之子龙绳勋,也是一个国共双料高干子弟,真可谓门当户对了。但这个因排行而得绰号龙五的花花公子,对脾气暴躁的林黛极不负责,一贯拈花惹草,花天酒地,整夜不归,为此林黛的婚姻极不和谐,吵架成为家常便饭,据说林黛的自杀并非成心,而是为了吓唬吓唬这个花心老公,谁知弄假成真。
林黛生前死后都是香港妇孺皆知的社会名流,拥有数不胜数的粉丝。据载,林黛自杀的新闻曾在亚洲各地成为头版头条新闻,各大媒体均以整版篇幅大肆报道,出殡当天极其隆重,造成香港万人空巷,几乎所有的各界要人悉数参加葬礼,如此殊荣,令港督和富豪们都羡慕得垂涎欲滴。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