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ntanyew2 发表于 2009-12-24 09:54:27

明星的「明星威勢」三十年來僅-凌波

本帖最后由 tantanyew2 于 2010-1-3 18:53 编辑

http://img16.pplive.com/2008/10/29/12210690542_230X306.jpg

    日本有句俗語:「天天有人當首相,三十年難出一個大俳優。」是耶?非耶?但至少三十年來凌波當年所造成的震撼,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電影之有「明星制度」,中外皆然,由來已久。一個演員一旦修成明星,就如同泥木偶像成為菩薩,萬人膜拜、顯赫威靈;使群眾對他(或她)視若神明,如詩如幻、如痴如狂!
明星之如菩薩,也像菩薩一樣,可以呼風喚雨、普渡眾生,把群眾的心靈帶領到塵俗以外的世界,忘卻塵世現實生活的痛苦。

    回顧三十年來,台灣這個電影市場中,夠資格稱為「明星」的,(可以呼風喚雨,可使群眾視若神明,如癡如狂。)不客氣的說,只有一個凌波,在民國五十二年至五十五、六年之間,風光過一陣子。


tantanyew2 发表于 2009-12-24 09:56:00

本帖最后由 tantanyew2 于 2009-12-24 09:57 编辑

明星的「明星威勢」三十年來僅-凌波

    五十二年,邵氏一部「梁山伯與祝英台」,把原為粵語片的演員小娟,改為反串梁山伯的凌波,展開了那一段為時三、四年,支配觀眾行為的「凌波時代」。
那一段台灣的電影市場,祇要是凌波演出的電影,不論所演的為古裝片、時裝片、彩色片、黑白片、文藝片、武俠片;更不問為新片、舊片、或為主演、客串,觀眾都像發瘋似的,非看不可!不看不快!

    五十二年,台北市尚為省轄市,人口總數僅有八十萬人。在尚未推行家庭計劃的時代,人口中一歲至六歲的兒童和嬰兒,占百分之三十五以上;六歲至十二歲的人口,約佔百分之二十五;簡單的說;十二歲以上的人口,約百分之四十。

    有了這一概念,也就可以求出當時台北「電影人口」的一個概況:即使十二歲以上至一百歲的人口,每人都去買一張門票去看凌波的電影,飽和的最高邊際,也只能賣出三十二萬張的門票,而凌波的「梁山伯與祝英台」,僅在台北市一口氣連映下去,就賣出了九十多萬張門票。

    九十多萬張的門票,在當時是台北市十二歲以上人口總數的三倍,它反映了一點,就是在當時的電影人口之中,不但達到了邊際飽和量,而且有大多數人看「梁山伯與祝英台」,不止看一遍。特殊的例子,有不少阿公阿婆是看一兩百遍。

   「梁祝」賣了九十多萬張門票下片之後,凌波主演的另一部非反串片「花木蘭」,也賣了三十多萬張門票,不要以為「花木蘭」的票房僅及「梁祝」三分之一,應知三十多萬張門票,在當時台北市的人口中,是「電影人口」的全部,是十二歲以上人口,包括打麻將的人口、生病的人口、殘障的人口的全部總和。

    那種氣勢和威力,如用香港的廣東話來說,真可謂「沒得頂」了!

    不僅如此,在那時,連凌波在「小娟時代」所拍的黑白粵語片,被人以極便宜的版權費買來台灣,改配以國語發音上映,也都做了二三十萬張門票。

    在那時,一直延續三、四年,只要是凌波演出的片子,都成為票房賣座的「保單」,只要是新片,不問凌波是否主角,只要有凌波參加演出或客串,都一律被稱之為「凌波片」,都一律至少在台北賣出三十萬張以上的門票。

tantanyew2 发表于 2009-12-24 09:57:53

本帖最后由 tantanyew2 于 2009-12-24 10:00 编辑

明星的「明星威勢」三十年來僅-凌波

    其「威靈顯應」的情形,可在五十二年一次由鄒文懷陪同她返國的情況,獲一印象。

    那次似是五十二年的十月,鄒文懷陪同凌波自港抵台,在台北的松山機場,至少有十萬人趕去「迎波」,把一座松山機場裏裏外外,擠得水洩不通,出動了保安警察數百人維持秩序,凌波總算上了一輛敞逢汽車,駛向圓山飯店。

    但,十多萬觀眾大部份看不到凌波,未能滿足,或在車子前面為凌波開道,或跟在車子後面依依不捨,車子像蝸牛爬行一樣,駛入敦化北路、南京東路、中山北路,十多萬人的行列,走到中山北路時,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多;據估計,到後來至少滾成三十萬人的人潮。

    交通為之癱瘓,群眾愈益激昂,觀望的人,越擠越看不到,越看不到越緊跟不捨;主事的人,一看情形不妙,如果遙奔圓山,則圓山大飯店必將被人潮踏平!於是臨時改變計劃,宣布車子駛向台北賓館,讓凌波站在台北賓館的陽台上,使人人看得到,以紓解觀眾不看不休的情緒。車子駛入了台北賓館,二三十名大漢趕快把鐵門給關起來,人潮不肯善罷干休,仍一衝面上,把賓館大門的鐵門都衝彎了。當天台北的晚報,以所有的版面報導「凌波片駕蒞台」的消息,第二天的日報也不例外,香港的報紙更說「台北成為狂人城」。

    當時的瘋狂情況,絕非「狂人城」三字所可道盡。當天晚上,台視(當時只有一家台視)把凌波請到了電視台,把原進行的節目停下來,由潘啟元對凌波和鄒文懷作一現場立即訪問,才算稍慰觀眾對凌波的渴慕之情。

    這可能是電視史上,唯一的一次與政治無關的服務性節目,凌波在被訪問時,誠摯而親切的答話,伸伸舌頭的小動作,更贏得廣大觀眾的好感,連帶的,連潘啟元的兩撇小鬍子,也都為觀眾看得很順眼。

   據估計,那一天台視訪問凌波的開機率和收視率,達到百分之百,而台視沒有為訪問凌波塞廣告,也贏得觀眾莫大好感。

    五十三年六月,第十一屆亞洲影展在台北舉行,當時的治安會報,由警備總司令陳大慶上將主持,還曾把凌波參展所可能造成群眾對交通發生的問題,鄭重的列入考慮之中;沒想到,在中華體育館舉辦的「亞洲群星會」那一場晚會,就發生了交通問題。當時邵氏代表團,全部住在南京東路的「南京大酒店」(今匯中飯店),去中華體育館僅一箭之遙,沒想到就這一箭之遙的路上,由於交通阻塞,路上群眾發現了遊覽車上有凌波,圍攏過來,使一箭之遙的路程,走了一個多小時,遊覽車才行駛到中華體育館,也使「亞洲群星會」的開場延遲了足足一個小時。

tantanyew2 发表于 2009-12-24 09:58:37

明星的「明星威勢」三十年來僅-凌波

    那時候的凌波,如果出來競選台北市長,保證會以百分之百投票率當選。

    中國有一句俗語說:「三年出一個狀元,三十年出不了個戲子。」,日本也有一句俗語:「天天有人當首相,三十年出不了一個大俳優。」,中國古代的「戲子」日本的「俳優」,用今天的詞彙來詮釋,都是「明星」。

    只有凌波才是三十年來唯一的明星,可惜這種明星,令人瘋狂的明星,今天已不多見了。

    凌波成為大明星,只可惜掌握她這一張「明星牌」的邵氏,沒有如何經營她的長程計劃和藍圖,只是自短程的搶拍她主演的片子,在當時「眼前」的錢是賺到了,但也加速了凌波「明星壽命」的褪色。到了民國五十五、六年前後,「凌波片」已不如前段風光了。

    以後雖也有過被認為明星的明星出現過,但包括李小龍在內,在台灣都沒有造成像凌波那麼轟動的聲勢。儘管總收入的金錢數字,已有不少人及不少部影片打破過凌波的記錄;但如深入探討,「梁祝」一片如果以當年的台北人口,當年的票價,以及票數占「電影人口」的百分比,就可知道絕不能與民國五十二年的凌波相比。

    儘管到了民國六十五年,凌波已由絢爛趨於平淡,但她所主演的「新紅樓夢」,與李翰祥的「金玉良緣紅樓夢」在台北對疊,依然可以看出凌波的餘威,猶足以使當時如日中天的林青霞、張艾嘉,略遜一籌,也使李翰祥感到莫大挫折感。

    民國五十二年的凌波,為前無古人,連當時的美國八大公司老板,在好萊塢看到台北公司寄去的報表,都認為是不可思議的「天方夜譚」神話;她造成那種「明星威勢」,至今可說猶是「後無來者」。

    日本俗語所說的「三十年難出一個大俳優」,也許比我們所說的「三十年出不了戲子」,更有道理。

    寫到這裏,能無使人有「望『明星』天一方」的感喟?

    中國電影界何時才會再出一個像五十二年至五十六年,凌波那樣的大明星?是否要再等三十年?那就不敢說了。

    1982.04.01電影沙龍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明星的「明星威勢」三十年來僅-凌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