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9| 0
|
[已过期] [115][达吉和她的父亲][Tachi and Her Fathers][1961][中国][国语][D5/3.96GB] |
[海报] [下载文件档案] 介质: DVD5提取文件 大小: 3.96GB 语言:国语 字幕:中文字幕 版本:国产正版 [电影档案] 电影片名:达吉和她的父亲 其他片名:Tachi and Her Fathers 出品年份: 1961 出品公司:峨眉电影制片出品厂 出品地区:中国内地 电影色彩:彩色 [职员表] 导演:王家乙 副导演(助理):张其;张波 编剧:高缨 摄影:王春泉;张犟 配乐:雷振邦 美术设计:李俊杰 录音:林秉成 [演员表] 角色 演员 达吉 陈学洁 任秉清 刘莲池 尔布 王春英 古哈 徐峙 小达吉 雷蕾 [简介] 四川凉山彝族区尼古拉达人民公社,来了一个支援公社建设水库的工程队。 工程队的老技师任秉清,解放前是凉山脚下的一名穷石匠。公社社长马赫在自己家里为工程队开了一个欢迎会。 在欢迎会上,马赫的女儿达吉为客人们表演了节目,任秉清非常喜欢这个聪明漂亮的姑娘,同时也使他回忆起往事:十几年前,任秉清有个女儿被当地的奴隶主抢上山去,以后一直没有下落。 解放后,他也曾进山找过女儿,可当年孩子太小,奴隶主把抢来的人又随便转卖了,未能找到。他想如果女儿要是还活着与达吉年龄相仿,也会像达吉一样聪明、能干。他们相处一段时间以后,任秉清从达吉的很多特征里,终于认出达吉就是自己的女儿。但是他想如果认走自己的女儿,马赫社长也将失去亲如骨肉、相依为命的女儿。在万恶的旧社会,奴隶马赫从奴隶主手里救出了达吉,并含辛茹苦地将她抚养成人。任秉清不忍心将吉认走,给马赫带来痛苦。 解放以后,马赫也曾为达吉寻找过亲人,希望她与家人团聚。当公社党委书记木呷告诉马赫,任秉清就是达吉的父亲时,虽然引起了他感情上的很大震动,但出于崇高的阶级感情,他还是把达吉叫到身边,让达吉去认自己的亲生父亲。这突如其来的消息使达吉十分惊讶,她为能和自己的亲生父亲相认而高兴,同时也因可能会离开养父马赫,离开可爱的凉山和自己的伙伴而不安。任秉清和马赫在这个问题上,彼此都为对方着想。马赫认为任秉清年过半百,为建设祖国东奔西走,应该让女儿达吉陪伴照顾他。任秉清却觉得女儿达吉与马赫社长生活多年,跟他在一起最合适。 最后,任秉清搬进了马赫的家,与马赫和女儿住在一起,决心同彝族兄弟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的凉山。这样,达吉既是汉族技师任秉清的女儿,也是彝族社长马赫的女儿,她与两个父亲愉快地生活在一起。 [评价] 该片具有浓郁的抒情特色,它对人物心理的刻画较为细致,善于选取富有表现力的细节和动作,发掘人物的内在感情。 它尤其注重挖掘和表现健康,真挚的人性和人情,将主人公之间的父女之情、兄弟之情表现得相当充分,真实地展示出主人公在特定环境中复杂的心理状态,以及彝汉两族人民的深厚情谊。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影片对借物抒情、寓理于情等传统艺术技巧有较好的借鉴。 [拍摄背景] 原峨眉电影制片厂第一任厂长朱丹南回忆《达吉和她的父亲》: 峨影厂拍摄的第二部电影是《达吉和她的父亲》。高缨的同名小说发表于《新观察》杂志,在全国有影响,是一篇好小说,因此省委很重视。峨影有一个导演叫张波,很想抓这个剧。我刚从国外回来,《嘉陵江边》还没有完,这边就在议论怎么改编《达吉和她的父亲》。小说是很好的,但是我怕峨影厂的导演和摄影师达不到应有的标准,担心弄砸了。不是好导演,好摄影师,再好的故事也拍不好。那时候彩色片很少,剧本经过文化部审查通过了以后,才能决定你是否能用彩色片。这个故事不拍彩色片很不够味,因此我的目标是拍彩色片。但峨影厂的创作理念、艺术力量跟不上。因此我就想到了与长影厂合作。那时候《五朵金花》已经出来了,1958年拍摄,1959年放映,已经打响。我的目标是不低于《五朵金花》,省委非常同意我这个意见。1960年开第三次文代会,我去参加。长影厂的领导我很熟悉,我和他们厂长亚麻一说,他很同意。我点名要的导演叫王家乙,他是我解放区时候的老战友。他们厂长说可以,王家乙也同意了。我和四川艺术院的院长刘莲池说好,他出演员。我们俩在会议期间休息时坐飞机回到成都,向省委汇报交涉的经过。没有想到,王家乙当着省委书记就提出来,要我当导演可以,我有个条件,让朱丹南演马赫,让刘莲池演任秉清,我才干。省委书记说,你这一招厉害,一个是厂长,一个是院长,把两个头头都拉去,我们这两个单位怎么办?省委同意了。王家乙事后说,他这一计是一条绳拴三个蚂蚱,飞不了你,也逃不了他。 拍完这部电影以后,我也写了一首诗: 为在银幕映凉山,诗人急忙著新篇。 请个名家当导演,三个蚂蚱一绳拴。 这部电影拍出来以后,正好文化部在北京新侨饭店召开电影创作会议。在这之前全国文艺座谈会也是在新侨饭店开的,这两个会议接上了。我从长影带着样片参加会议,并送到文化部审查。开始文化部一审查就通过了。通过以后,拿到会议上来放映。这一放映,引起议论纷纷。那时候主要是两派,一派是“电影派”,一派是“小说派”。因为从小说到电影的修改比较大。小说是“争女儿”,马赫一听说有人来找达吉,从腿上拔出刀子来,“哪一个要认走达吉,我就和他拼!” 我给高缨说,这个情节要改,现在讲民族团结,要让。任秉清的身份也要提高一点,他是个老石匠,支援凉山建设,就是土工程师;马赫让他当社长,已经是共产党员了,都是共产党员。小说派以李希凡为首,他是权威,红学专家,调到中宣部任文艺处处长,又任人民日报社文艺版的主编。他在文艺报发表的文章题目是《是提高还是拔高?》,认为电影的改动是拔高了人物形象,当时好像赵丹也是倾向小说派。我们感觉到压力很大,就提议把小说和影片都送给周总理,周总理原定的要对两个会议讲话,看周总理的意见怎么样。这部影片是作为七一献礼片准备在7月1号放映的,当时还没有公开放映。周总理看了以后,于6月20几号讲话,才解放了我们。他首先说,小说电影他都看了,他认为小说比较粗犷一些,电影就细致得多了。但是电影也有缺点,感情上还没有放开,受着限制。导演和演员都有限制(这是因为那时候经常批判资产阶级人性论、人情味)。他说,有些地方好像是要想哭,但是哭不出来,因为导演把人限制住了。这个缺点确实存在。周总理对电影的评价基本上是肯定的,他的讲话很有说服力。出版社曾经把对《达吉和她的父亲》的评论出版了厚厚一本集子。当时争论是很大的,集子里的观点也是一派说小说好,一派说电影好。周总理不是一棍子打,而是说小说和电影各有各的长处。 在全国文艺座谈会和电影创作会议开完以后,大约6月29日或30日,周总理请了部分著名演员和电影厂厂长,有20多人到他家做客,吃饭和座谈。周总理在西花厅门口迎接,同来宾们一一握手,夏衍作介绍。轮到我时,夏衍介绍说,这是朱丹南。周总理说,我认识,他就是马赫老爹。夏衍又介绍说,他还是峨影厂的厂长。周总理说,好哇,我们就是需要领导干部参加生产,领导生产。吃饭时,周总理举着酒杯到我们这一桌,专门给我敬酒,并说,希望再在银幕上看见你。我回答说,再拍三五部不成问题。遗憾的是,由于文革,这个愿望没有实现。 建厂的时候,文化部把西南云贵川3个厂划给八一厂,在艺术上由他们辅导,也调了一些人来,如摄影师、车间主任,选址也是他们帮助选的。华北几个省划给北影厂,东北的几个省划给长影厂,华东几个省划给上海的两个厂。因此第一部影片我们是请八一厂的导演给我们导演的,那时候我们还没有导演。《嘉陵江边》是在八一厂完成的,《达吉和她的父亲》中凉山的镜头只有几个空镜头,邛海、凉山的外景大部分都是在东北拍的。故事发生的地方在公社驻地尼古拉达顿,拍摄地是吉林省的四道沟;达吉采花,山上已经没有花了,都是塑料花。更大一部分是在摄影棚里拍的,比如我扮演的马赫救小达吉,当时下着雪,雪都是塑料雪,都是假山树林。电影不弄虚作假成本就太高了。 《嘉陵江边》是八一厂帮助拍摄的,《达吉和她的父亲》是长影厂帮助拍摄的,我们也配备了全班人马,王家乙作导演,张波、张其作副导演。这边的建设老是上不去,因为省委抓锦江大礼堂和锦江宾馆的建设,又扩建飞机场,我们就挂不上号,材料也很欠缺。厂里的职工提出,我们要单独拍一部片子。开始选的工业题材的剧本《十二个老矿工》;农村题材选了四川文学上发表的小说《东山女炮排》,但感觉条件还是不行。最后选来选去,我说《嘉陵江边》可以算是工业题材,《达吉和她父亲》也可以算是农村题材,是不是可以搞个戏曲片,因为我当过川剧院院长,一想就想到川剧。我当川剧院院长的时候,拍过一个川剧集锦,包括《秋江》、《五台会兄》、《评雪辨踪》,还可以,但是没有拍过整本戏。最后选到《鸳鸯谱》,这是个喜剧,演员现成,拍摄技术上要求不高,黑白片。那时候摄影棚还没有建成,有个大食堂,就把大食堂当作摄影棚;录音车间也没有,就半夜录音,因为半夜没有杂音噪音;洗印也是临时找间房子洗印,没有空调,从肉联厂拉冰来洗印片子,最后还是拍成了,名字改成《乔太守乱点鸳鸯谱》。用的成都市川剧院的原班人马,效果也不错,送审结果也很好,发行到港澳、东南亚华人比较多的地方。 这部片子还没有拍完的时候,我带着厂里的要求到文化部去请任务,这已经是1962年。省人艺演出《抓壮丁》,效果很好,我们准备用原班人马拍《抓壮丁》。到了电影局,那时候电影局的局长是陈荒煤,他说,老朱阿,你野心勃勃,很可惜,国务院已经确定峨影厂下马,各省厂都要下马。而且这个题材八一厂已经定摄了。你说你们人艺演得好,八一厂定的是延安的原班人马,把你们的“潘驼背”也叫去了,吴雪演李老栓,陈戈演王保长,你斗不斗得过他们?结果完成了《鸳鸯谱》就下马了。
购买主题
本主题需向作者支付 100 两银子 才能浏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