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Close
查看: 4489|回复: 3

黄梅调演唱者凌波、静婷、蒋光超等人的一点资料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19:11
  • 签到天数: 2731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09-12-10 19:30: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tantanyew2 于 2009-12-10 19:32 编辑

        凌波 Ling Bo

        【原名君海棠,英文名Ivy,福建省人,生於1939年,香港黃梅調歌唱電影的代表人物。十四歲以「小娟」的藝名開始演出廈語(即閩南語)電影,外銷台灣及東南亞各地。

        凌波於 1962年開始演出國語片,大部份均是反串男裝演出的黃梅調電影,她亦因此成為此類電影的代表人物。例如:《梁山伯與祝英台》(1963)、《七仙 女》(1963)、《花木蘭》(1964)、《宋宮秘史》(1965)、《西廂記》(1965)、《魚美人》(1965)、《三笑》(1969)等等,其 中以《梁山伯與祝英台》最著名。此片在台灣上映時轟動全島,連映數月不輟,凌波因此榮獲第二屆金馬獎「最佳演技特別獎」。據說由於凌波是以女扮男裝演出,不便領取「最佳男主角獎」,於是評審當局巧立「最佳演技特別獎」名目以贈。時至今日,台灣傳媒提到凌波,無不以「梁兄哥」呼之,可見《梁山伯與祝英台》餘 威猶在。

        凌波也拍過不少非黃梅調電影,著名的有:《萬古流芳》(1965)、《烽火萬里情》(1967)、《明日之歌》(1967)、《啞巴與新娘》(1971)等等,此外,凌波亦曾以《花木蘭》及《烽火萬里情》兩部電影榮登金馬獎影后寶座。

         七十年代凌波淡出影壇,1989年舉家移民加拿大至今。
       
        (錄自《梁山伯與祝英台》DVD演員介紹)


        凌波能有今日之成就,幸運際會只佔極少數的份量,生活體驗才是她成功最主要 的因素。早期的作品,因受到種種製作條件的限制,沒有配合她的天賦才華,讓她盡量發揮,成就沒有她理想那樣美滿,但卻增加了她的磨練,堅定了她的鬥志,豐富了她的生活體驗。就憑了這種種的因素,於加盟邵氏,主演「梁山伯與祝英台」,即行奠定了她崇高的地位。

        一九六四年第十一屆亞洲電影節,凌波以主演「花木蘭」一片,成續優異,榮登了亞洲影后的寶座。凌波現時在邵氏影城裡,是個最忙碌的人,幾乎每天都要拍戲,最近完成的作品如「西廂記」等,是影迷們極為注視的。

        除了贏得亞洲影后之榮銜外,台灣徵信新聞報在台舉辦的「第一屆中國最受歡迎的十大影星」的選舉,凌波當選為「十大」的首名。接著,香港的星系報業公司和麗的呼聲舉辦的「麗星盃」最受歡迎的國語片女明星選舉,凌波又以得票最多而當選。同時,新加坡方面的工商輔導報也舉辦了一項「最受歡迎的影星」選舉,結果,凌 波又在眾望所歸之下,榮膺冠軍。

        一九六三年凌波曾以「梁祝」一片榮獲台灣當局頒贈的「金馬獎」,一九六四年她又再度榮獲此獎,同年十二月間她又獲得香港「十大明星」的金球獎。

        由於這一連串的選舉而當選,足證凌波的演技天才,歌唱專才,均深受觀眾所熱烈歡迎與讚賞,上述幾項光榮的獎品,無異是擁載她的觀眾所送給她的。今天,凌波已成為亞洲第一流賣座影星,她的聲華,正隨著歲月而增加,恍如旭日東升,方興未艾。

        凌波優於演而擅於唱,她所主演的每一部歌唱片,都是由她本人所唱出的。她的歌唱天才,早已為一般人所賞識,曾有數間唱片公司欲聘請她灌唱片,俱為她所婉拒。因她認為她的唯一職業是成為一個好演員。後來在邵氏製片主任鄒文懷先生之勸導下,率與E.M.I.簽訂灌片合約,她的第一隻唱片是由E.M.I.屬下 之百代唱片公司發行。


        凌波灌片時,工作態度認真,謙虛有禮,與工作人員甚為合作,使錄音工作順利完成。凌波的第一隻唱片包括有流行曲及黃梅調曲式,乃是E.M.I.之榮譽出品,她的歌曲風行於世界各地,則指日可待矣。

       (錄自「凌波」唱片專輯)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19:11
  • 签到天数: 2731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0 19:33: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tantanyew2 于 2009-12-10 19:35 编辑

    黄梅调演唱者凌波、静婷、蒋光超等人的一点资料

       黃梅歌后席靜婷

        文﹕張夢瑞

       “不知道是早晨﹐不知道是黃昏﹐看不見天上的月﹐見不到街邊的燈﹐黑漆漆﹐陰沉沉﹐你讓我在這裡﹐痴痴地等……”

        喜歡聽華語老歌的人﹐只要聽到這道歌的前秦音樂﹐一定會猜出﹐這是電影《藍與黑》的插曲《痴痴地等》。

        30多年前﹐作家王藍的抗日小說《藍與黑》﹐被香港邵氏電影公司搬上銀幕﹐由當紅的林黛﹑關山分飾劇中的男女主角。《藍與黑》不但獲得第13屆亞洲影展最 佳影片﹐在各地的票房也頻頻告捷。片中的插曲《痴痴地等》更是風靡一時。當時連大陸廣州一帶﹐也流行唱《痴痴地等》﹐其情況有點類似中日抗戰時﹐老百姓以《不變的心》這首歌曲﹐等待國民政府回來。


        《痴痴地等》由王福齡譜曲﹐導演陶秦親自填詞﹐全能歌手席靜婷演唱。儘管歲月流逝﹐物換星移﹐如今聽來﹐依舊令人蕩氣迴腸。

        席靜婷祖籍四川﹐本名郭大株﹐出生官宦之家﹐幼時常有機會從留聲機和收音機裡聽到歌曲演唱﹐兄弟姐妹游戲時﹐也愛唱歌﹐甚至彼此和音﹐這對她日後加入和音工作很有幫助。但是家裡對音樂和藝術都不鼓勵﹐自然不希望子女朝這方面發展。當時席靜婷對藝術歌曲相當嚮往﹐對有著濃厚藝術氣息的歌曲更是著迷﹐但誰也沒 有想到爾後她會在流行歌曲闖出一片天地。

        1949年﹐席靜婷移居香港。為了適應新環境﹐同時也一償從事歌唱事業的心願﹐她于53年加入歌唱界﹐開始在夜總會演唱。當年上海的大歌星如姚莉﹑張露﹑ 李香蘭﹑吳鶯音等都來港發展﹐因此沒有人特別留意席靜婷﹐她灌錄的第一張唱片《未了情》﹐也沒有得到太大的掌聲。有好長一段時間﹐她都是替大牌歌手做和音工作。

        57年﹐李翰祥導演拍攝 《黃花閨女》﹐找席靜婷擔任幕后代唱﹐代唱的還不是女主角林黛﹐而是配角于素秋。李翰祥聽了歌曲後﹐對席靜婷寬廣婉轉的聲音留下深刻的印象。58年李翰祥 拍攝黃梅調電影《貂蟬》和《王昭君》﹐就啟用席靜婷為林黛幕后代唱。這兩部電影的歌曲都不算精彩﹐唯一可取的就是席靜婷的唱腔能夠隨著劇中人物的轉折適時呈現。李翰祥事後﹐再三誇獎席的唱功了得。

        58年﹐李翰祥再導黃梅調電影《江山美人》﹐仍找席靜婷代唱﹐結果電影大賣其錢﹐片中的插曲也大受歡迎﹐席靜婷在華語歌壇才算站穩腳步﹐接著她又替林黛的《燕子盜》﹐代唱《待嫁女兒心》﹐樂蒂主演的《花田錯》﹐主題曲也是由席靜婷代唱﹐同樣受到歌迷喜愛。

        之後﹐她開始大 量為電影做幕后代唱﹐細數經她代唱的女明星包括﹕李麗華﹑林黛﹑樂蒂﹑尤敏﹑葉楓﹑凌波﹑何莉莉﹑張仲文﹑李菁﹑陳曼玲等﹐舉凡60年代香港著名的女星﹐ 她們在銀幕上所唱的歌﹐絕大部份是出自席靜婷的口﹐稱席靜婷是中外歌手代唱歌曲第一人﹐真是再恰當不過。但是﹐真正將她的歌唱事業推向高峰﹐是為樂蒂﹑凌波主演的《梁山伯與祝英臺》﹐為樂蒂代唱祝英臺。席靜婷的名字自此與黃梅調畫上等號。當時邵氏公司還以重金網羅席靜婷﹐專為邵氏的影片做幕后代唱。

        事實上﹐席靜婷是一位多方面的歌手﹐她杯只黃梅調唱得好﹐舉凡時代歌﹑山歌﹑小調﹑藝術歌曲﹑紹興戲﹐她沒有一項不專長﹐歌迷如果不健忘的話﹐當還記得她在電影《何日君再來》﹐為胡燕妮代唱動感十足的《搖搖搖》及藝術歌《玫瑰三願》﹕在《明日之歌》為凌波代唱哀怨卻滿懷希望的主題曲﹔在《山歌戀》及《山歌姻 緣》分別為葉楓﹑杜娟代唱山歌﹐聲音之悅耳嘹亮﹑歌路之寬廣﹐歌壇難找第二位。

        1971年﹐邵氏製片方針朝刀劍武俠發 展﹐歌唱片束之高閣﹐席靜婷因此一度息歌﹐回家照顧她唯一的女兒。直到1978年﹐才在永和中信歌廳的邀請下﹐回國演唱﹐重披歌衫。近幾年﹐席靜婷已60 出頭﹐歌聲卻依然動人﹐受邀到各地演唱﹐尤其常受美國﹑新加坡的華僑邀請登臺﹐前幾年﹐她還曾多次與凌波搭檔﹐來臺演唱老觀眾最難忘的《梁祝》﹐也依然受到歌迷的熱烈支持。

        歌唱多年﹐席靜婷看遍藝人大紫大紅後﹐ 又被觀眾遺棄的悽涼場面﹐不少經她代唱過的當紅藝人﹐像林黛﹑樂蒂﹑杜娟﹐都以自殺結束自己的生命。影後李菁失意的消息﹐席靜婷也時有耳聞﹐前幾年﹐她慫恿凌波希望能找到李菁﹐由她們倆搭配演唱“梁祝”﹐一定叫座。凌波也認為這是個好主意﹐但是她們花了許多時間打聽﹐始終沒有對方的消息。

        席靜婷表示﹐曾經﹐她也不能忍受被歲月遺忘的苦悶﹐後來慢慢想通了﹐也就不再煩惱。她最喜歡的一句話就是﹕“人間多少事﹐不值青山一笑看”。人世間本來就是無常的﹐如果藝人不學會以開闊的胸襟﹐去面對殘酷的現實﹐會覺得日子很難過的。

        目前定居香港的席靜婷﹐有一個女兒在台灣工作﹐因此她時常臺港兩頭跑。平時沒事﹐她喜歡約幾個老朋友﹐像當年也曾紅極一時的抒情歌後崔萍﹑小調歌後劉韻一起喝下午茶﹐大家說說聊聊﹐日子過得也相當愜意。另外﹐到外地演唱﹐也是她生活中重要的一部份。席靜婷透露﹐只要有人邀請﹐時間又能配合﹐再遠她都會趕去﹐ “唱了這麼多年﹐就屬現在唱得最輕鬆﹐沒有任何壓力﹐完全是為了興趣而唱。”

       (摘錄自《光華》1996年11月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19:11
  • 签到天数: 2731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0 19:37: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tantanyew2 于 2009-12-10 19:46 编辑

    黄梅调演唱者凌波、静婷、蒋光超等人的一点资料

        蔣光超
    Jiang Guangchao(1924- )


        原名蔣德,浙江奉化人,生於北平(北京),在當地讀書長大。他本是富家子弟,可是酷愛表演,曾師事京劇名伶馬連良及胡琴名師楊寶忠,能演京劇各個行當,也拉得一手好胡琴,號稱「通台老倌」和「藝術奇材」。

        蔣光超1950年移居香港,投身幕前工作,多數飾演反派或諧角,第一部作品是《花姑娘》(1951)。其後加入「邵氏兄弟(香港)公司」,演出《十三太 保》(1951)、《萬紫千紅》(1956)、《丈夫的情人》(1959)、《樑上佳人》(1959)、《不了情》(1961)、《萬花迎 春》(1964)、《小雲雀》(1965)、《藍與黑》上、下集(1966)等著名電影。五十年代末期,他曾經加盟「電影懋業公司」,主演《提防小 手》(1958)、《兩傻大鬧太空》(1959)等喜劇。

        1969年蔣光超轉往台灣發展,繼續從事電影工作。七十年代初曾在「中視」主持《你我他》、《今宵今宵》等電視節目,也演出過電視劇集。登台演唱也是蔣光超的拿手好戲,其中以《鳳還巢》最受歡迎。

       (中文電影資料庫)

       劉 韻
      
        劉韻是六十年代的國語歌曲天皇巨星,她最為歌迷熟悉的作品有一九六四年風靡樂迷的《加多一點點》及一九六六年電影「落馬湖」的插曲《知道不知道》。兩者皆是劉韻的首本名曲。


        劉韻的歌曲帶有濃厚的中國民歌特色,婉轉嘹亮而不土氣,演譯其他歌曲如《姑娘十八一朵花》、《上花轎》、《四季歌》、《葬花》、《山前山後百花開》等也加入新的風格,令人耳目一新。

        錢容容

        民國48年出道的,那時因台灣的電影業不是很興盛,52她飛到香港的國泰司,加入盟了國泰,到了民國53年,李翰祥回到台灣拍「七仙女」時原本有『江青、凌波』主演因邵氏不放人,使得李翰祥的「七仙女」男主角空缺,在緊急的情況下,李翰祥想起了當年替「梁祝」代唱師母的錢容容,透過連繫把國泰的錢容容請來台灣,演出「董永」又主唱男主角。

        演過『聊齋、 寶蓮燈、紅梅閣、深宮怨、我愛沙沙』都是以第二女主角出現,還替國聯的「鳳陽花鼓」、「天之驕女」代唱。在國泰的寶蓮燈她還替林翠的沉香代唱,唱的比演的出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19:11
  • 签到天数: 2731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0 19:47:06 | 显示全部楼层
    黄梅调演唱者凌波、静婷、蒋光超等人的一点资料

        黃梅調

        戲曲劇種

        原名黃梅調、采茶戲﹐是在皖、鄂、贛三省毗鄰地區以黃梅采茶調為主的民間歌舞基礎上發展而成。其中一支東移到以安徽懷寧為中心的安慶地區﹐用當地語音歌唱﹐被稱為懷腔或懷調﹐這就是今日黃梅戲的前身。

        第1階段﹐約從清代乾隆末期到辛亥革命前后。初從歌舞發展成"兩小戲"和"三小戲"﹐后又吸收當地流行的一種叫"羅漢樁"的說唱藝術﹐並受青陽腔和彈腔﹙ 指徽調﹚的影響﹐產生了故事完整的本戲。這一階段﹐積累的劇目﹐號稱"大戲三十六本。小戲七十二折"。大戲多表現農村勞動者的生活片斷﹐如《打豬草》、《賣鬥籮》等。演唱時﹐隻用打擊樂器伴奏﹐人聲幫腔﹐以載歌載舞為特點﹐表演著重對自然生活的細致模擬﹐而無固定程式。這個時期的黃梅戲﹐基本上還是農村 勞動者一種自唱自樂的文藝形式。

        第2階段﹐從辛亥革命到1949年。黃梅戲逐漸職業化﹐並從農村草臺走上了城市舞臺。1926年﹐著名演員丁永泉﹙旦﹚和曹增祥﹙生﹚、丁和壽﹙醜﹚等進入安慶市區﹐先是分散清唱﹐影響日漸擴大﹐后進入固定場所﹐作營業性演出。到1931年﹐安慶市區已有兩家演出黃梅戲的劇場﹐即新舞臺和愛仁戲院。1931年和1934年﹐分別由查振卿、丁永泉等帶黃梅戲班到上海﹐在九畝地一帶演出﹐直到抗日戰爭開始﹐才返回安徽。

        第3階段﹐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黃梅戲迅速發展﹐從流行安慶一隅的民間小戲﹐一躍而成為安徽的地方大戲。1953年成立安徽省黃梅戲劇團后﹐在老藝人 和新文藝工作者的合作下﹐先后整理、改編了《打豬草》、《夫妻觀燈》、《推車趕會》、《天仙配》、《女駙馬》、《羅帕記》、《趙桂英》、《三搜國舅府》等傳統劇目。編演了神話劇《牛郎織女》和現代戲《春暖花開》、《小店春早》等。其中《天仙配》、《女駙馬》、《牛郎織女》、《小店春早》已攝製成影片。這一 時期﹐出現了對黃梅戲表演藝術做出較大貢獻的嚴鳳英、王少舫、潘等有成就的演員。

        現在黃梅戲專業劇團共有50個﹐黃梅戲唱腔委婉清新﹐表演細膩動人﹐現已成為頗受全國廣大觀眾歡迎的劇種之一。

       (錄自「中國戲曲網」)

        港台黃梅調電影.


        真正把黃梅調電影推向高峰的是民國52年的《梁山伯與祝英台》。從這一年起直到57年,港台推出50部黃梅調電影,而且每年都有多部黃梅調電影擠入十大國片賣座行列,其中凌波主演的佔了大部份,這是黃梅調電影最興盛的時候。

        由於黃梅調電影需要大量的插曲,編曲人在時間及工作壓力下,除了吸收大陸的黃梅調戲曲外,又加入京劇、越劇、綁子及小歌等,像《秦春蓮》裡包公的唱腔就完全取自於京劇,國聯公司的《狀元及第》及《天之嬌女》分別取自越劇及台灣民謠,邵氏公司的《喬太守亂點鴛鴦譜》有大陸民謠的影子。


       (錄自《梁山伯與祝英台》DVD影片介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重要通知上一条 /1 下一条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排行榜|港知堂社区 ( 2009-2024 )

    GMT+8, 2024-11-24 08:07 , Processed in 0.033597 second(s), 14 queries , Gzip On,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