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Close

[已过期] [Ray][中国][1950][我这一辈子 This Life of Mine][国语][rmvb]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难过
    2023-2-4 16:10
  • 签到天数: 1913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1-1-26 11:09:20 | 显示全部楼层
    石挥曾对人说,电影过瘾就过瘾在一把剪刀上。当然这是相对于他投身电影行业之前所从事的话剧来说的,但却不难看出他本人对于剪辑的重视。在《我这一辈子》里面,剪辑对于影片史诗性的构建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相对于那个时期的大多数影片来说,这部影片的节奏是比较快的,这一方面取决于石挥的的创作风格,另一方面它也服务于影片的大时代表现。《我这一辈子》可以说是半个世纪中国历史的缩影,怎么去表现那些历史事件,怎么去衔接各个历史段落,的确是影片的一大难题。除去上文提到的段落式结构和以文字语言去进行衔接外,影像的剪辑也是比较成功的。在表现辛亥革命时,片中用了四个镜头,先是一张大幅中国地图,镜头拉远下摇到武昌,第二个镜头地图上叠化孙中山的头像,接着是一声炮响,当空一团浓烟,第三个镜头出现迎风飘扬的五色旗,打出“辛亥革命”字样,镜头摇下,落到“京师警察厅”的牌子上,第四个镜头是老赵和“我”在酒馆里议论,“这共和也不只是怎么一回事儿”。这四个镜头由虚到实,不仅流畅地完成了历史场景的转换,而且含义深刻。突出旗子、牌子、议论表明了虽然旗子牌子都换了,可下层民众的生活没有变,辛亥革命进行得非常不彻底,最终结局也可想而知。在一定意义上,得当的剪辑就意味着浓缩,这对于像如《我这一辈子》这样去表现大时代的影片是尤为重要的。
    石挥是那个时代非常优秀的舞台、电影导演,在新中国还未到来之际他就开始筹备和拍摄这个历史重压下的平民故事。受当时创作环境的影响,电影的结尾要比小说光明得多:革命者申远倒下,“我”的儿子海福跃起,红旗招展。这个光明的结尾体现了石挥当时两难的创作心态:一方面他要坚持自己的艺术个性,严格遵循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另一方面,他又必须符合国家意识形态的需要,在现实摹写中安排中国的前途与希望出场。但即便如此,影片《我这一辈子》仍不失为一部闪耀着现实主义艺术光辉的经典之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难过
    2023-2-4 16:10
  • 签到天数: 1913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1-1-26 11:10:55 | 显示全部楼层
    点评:
    老舍的作品,就是精巧细致!就是玩意地道~从事语言文字工作的,就是应当学习老舍的语言艺术。。。。

    要想到那个时代的中国电影,不容易呀!虽然表达得很直白但整体还是很流畅的。

    [s:8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排行榜|港知堂社区 ( 2009-2024 )

    GMT+8, 2024-5-18 09:10 , Processed in 0.028682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