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Close
查看: 2250|回复: 1

邵氏“武侠新世纪”之一:“邵氏”武侠电影的兴起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13:31
  • 签到天数: 884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发表于 2012-4-29 18:11: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一节时代风向:“邵氏”武侠电影的兴起
             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是“邵氏”创制并引领华语武侠电影风潮的时期。此时的香港邵氏兄弟公司经过多年的建设,已经进人高速发展时期,影城建设初具规模,明星队伍庞大,古装宫闹片、黄梅调歌谣片成为“邵氏”的看家片种,在市场上令“邵氏,,名利双收。李翰样成为“邵氏”的金牌导演,《梁山伯与祝英台》成功地唤起了海外华人心中的故国旧梦。
    在与“电懋”的竞争中,后发的“邵氏”逐渐占领先机。当时香港国语片制作公司只足鼎立,、
        “邵氏”、“电懋”和属于左派的“长城、”,凤凰影片公司在香港竞争发展。三个公司中“邵氏”属于后来居上。1957年邵逸夫先生到香港接手电影制片业务,1958年开始组建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并动工在清水湾建设邵氏影城,而此时的“电懋”(包括其前身国际影片公司),“长城”、“凤凰”都已经在香港拓展多年,获得了相当宽广的发展空间。  
         “电懋”的老板陆运涛不仅财力雄厚,而且品味趋高,“电懋”动用庞大的人力、物力和“邵氏”竞争。“电懋”和“邵氏”的竞争不仅关乎两个公司在香港一地的得失,而且牵涉面甚广,因为“邵氏”“电懋”都是新马财团的资金背景,在东南亚都拥有完整的院线系统,所以两个公司在香港的制作竞争更攸关着东南亚根据地的阵地战,当然台湾也是一个重要的市场。所以陆运涛对“邵氏”的迅速蹿升十分重视,准备与“邵氏”一决雌雄,但是上天不佑,陆运涛在台湾不幸遇难。突失主帅,“电懋”的战略部署顿时破局,“电懋”易名“国泰”,出品质素逐渐下降,公司格局逐次缩小,明星、导演流失,部分甚至投奔了对手“邵氏”,最后“国泰”也不得不结束制片业务,使“邵氏”的竞争压力顿时减少。
        “邵氏”的另外一个竞争对手是属于左派的“长城”和“凤凰”,二者本来在香港也有自己的发展天地,出品了一些优秀作品,拥有自己的明星和导演队伍,受到部分观众的欢迎,但在内地“左倾风潮”的影响下,创作也受到冲击,领军人物朱石麟受“文革”刺激碎死,左派公司的创作也在“文革”影响下不知如何开展,产量大为减少,尤其是左派影人积极介人1967年的“香港暴动”,也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导致左派电影公司在香港的影响日渐式微,陷人空前的低落。
          在竞争对手的影响力不断衰减的过程中,香港影坛逐渐进人了邵氏兄弟公司一枝独大的时代,也进人了“邵氏”在香港发展的高峰时期。从1958年开始,“邵氏”的建设项目逐渐展开,进入60年代每年都有重大工程竣工,制片条件逐年改观。“踏人1 967年中,影城全面启用,共占地85万平方尺,有12个摄影棚,可同时拍摄12部影片,技术人员约30人,每小时能洗出底片一千尺或印出子片五千尺;每月供应香港、台湾以及星马各地影迷索取的明星照片,便已逾十万张。另外,邵氏影城内亦长期驻有一大批合约式的下作人员,包括编剧巧人、非基本编剧24人,技术人员(包括木工、电工、布景建筑师、美术人员、录音师及摄影师等)五百多人。”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13:31
  • 签到天数: 884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楼主| 发表于 2012-4-29 18:13:33 | 显示全部楼层
           但是“邵氏”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审慎地筹划未来的发展。从发现的史料观察“邵氏”并没有因为“电懋”的困局而放松自己拓展的步伐,他们在战术上重视香港的影业竞争,而在战略上,“邵氏”是根据华语电影市场的风向乃至国际电影业的潮流来谋划长远的发展。
            首先,“邵氏”以自己的商业眼光,注意到黄梅调歌谣片渐渐被观众厌倦。
    其次是人才不断流失,也不利于“邵氏”的发展,金牌导演李翰祥在“邵氏”的体制下觉得受到压制,1963年出走台湾,自主拍片;1964年,“邵氏”的女红星、四届亚洲影后得主林黛辞世。
           再次,海外影片的压力日渐增强,日本剑侠片、美国西部片、意大利的美式西部片,还有007系列间谍片,都渐渐进人华语电影市场这些以动作为主的影片,在黄梅调歌谣片垄断的年代,在柔媚之外提供了一种刚性的美,弥补了国语片在审美需求上面的缺失,吸引了一批观众虽然面临着新的挑战,但是发展的方向也还是有迹可寻。
           香港的粤语片界在五六十年代的处境并不理想,但是有些公司依靠拍摄武侠片竟然也能生存下来。香港粤语武侠电影在新加坡、马来亚一带颇受欢迎,促使当地的电影商人来香港订购武侠片,以购买“片花”的方式,预付订金来获得某一影片在新马地区的放映权,这些“片花”就成为粤语电影得以生存的生命线。
            当时港产粤语武侠片,制作条件简陋,资金有限,大约每七天就得拍完一部戏,谓之“七日鲜”。粗制滥造的大氛围中,粤语武侠片就向20世纪20年代泛滥的神怪武侠片走去,拍出了《武林圣火令》、《如来神掌》、《罗刹娇娃》、《玉面阎罗》等应景之作。
            不过,在当时的大文化氛围影响下,粤语武侠片也产生了一些与时代互动的气息,金庸、梁羽生的畅销连载武侠小说开始搬上了银幕,《书剑恩仇录》、《神雕侠侣》、《仙鹤神针》、《白发魔女传》、《碧血剑》等都被摄制成粤语武侠片,提升了武侠片的市场魅力。
            还有一个令人叹为观止的事清就是《黄飞鸿》系列竟然在五六十年代长拍不衰,成为香港电影史上集次最多的电影。粤语武侠片的成败得失自然是邵氏兄弟公司规划未来发展方向的一面镜子。
            而左派长城影片公司的《云海玉弓缘》一片的成功也对邵氏把武侠片作为发展方向产生了推动作用。国语版的《云海玉弓缘》由梁羽生原著进行改编,张鑫炎、傅奇执导,影片早于《大醉侠》在香港上映,也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这些迹象都预示着华语电影在黄梅调歌谣片之后新的发展方向,自然也吸引“邵氏”投入其中,但是“邵氏”介人武侠片制作,与其他公司不同的地方在于它的理想很大,它要开发新的片种、创制一个新的时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排行榜|港知堂社区 ( 2009-2024 )

    GMT+8, 2024-5-12 04:10 , Processed in 0.068649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