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Close
查看: 2495|回复: 11

[已过期] [Ray][中国][1950][我这一辈子 This Life of Mine][国语][rmvb]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难过
    2023-2-4 16:10
  • 签到天数: 1913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1-1-26 11:00: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tantanyew2 于 2011-1-27 21:40 编辑

    片子属于自采,介绍来自风行:
    我这一辈子  This Life of Mine
    英文名  This Life of Mine   
    时长  中国:120分钟
    国家 地区 中国
    上映信息  1950年 中国
    导演    石挥(Hui Shi)
    编剧    杨柳青
    主演    崔超明(Chaoming Cui)
              魏鹤龄(Heling Wei)
              石挥(Hui Shi)
              沈阳
              李纬(Wei Li)
    类型    文艺
    制作公司    文华影业公司
    [s:57]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 TA的每日心情
    难过
    2023-2-4 16:10
  • 签到天数: 1913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1-1-26 11:01:29 | 显示全部楼层
    剧情:
    《我这一辈子》以一个老警察的视觉展开的:“我”是一个奉公守法的北京老巡警,清末,二十多岁的“我”失业后,由邻居巡警赵大爷介绍,当上了清政府的警察,目睹了清兵的腐败。“我”曾被派到秦大人家当门警,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秦大人倒台,“我”升了巡警,并结识了学生领袖申远且成为好朋友。几年以后,秦大人又上台了,“我”又被派往秦公馆当门警,秦大人的官愈做愈大,老百姓却愈过愈穷,“我”被降为三等警察。“我”的妻子病死,留下了女儿大妞和儿子海福。紧急关头,“我”救助了地下共产党申远。抗战时,让儿子参加了八路军。后来“我”因儿子之故被关进了监狱,狱中又与申远相逢,在他的教育启发下,“我”对自己过去糊里糊涂的一生有了认识,但未及解放,“我”在街头冻饿而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难过
    2023-2-4 16:10
  • 签到天数: 1913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1-1-26 11:02:5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难过
    2023-2-4 16:10
  • 签到天数: 1913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1-1-26 11:04:49 | 显示全部楼层
    点评:
    西太后把建造海军的钱建了颐和园万寿山。。。导致的结果就是甲午海战,旅顺大连,百年国耻啊!!!慈溪,你个老王八蛋!李鸿章,你个老龟儿子!在接下来的军阀,民国,日伪时期,国民党,***时代里所有的王八蛋们!中国就因为有你们这些败类!直接导致发展倒退过百年!做为爱国的中国人,都会记着你们!--大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难过
    2023-2-4 16:10
  • 签到天数: 1913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1-1-26 11:05:43 | 显示全部楼层
    花絮:
    1950年由中国文华影业公司摄制、石挥导演、杨柳青编剧的《我这一辈子》,改编自老舍的同名小说。老舍作为一位优秀的作家,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创作风格和艺术个性;石挥作为一个伟大的导演、出色的演员,在创作上极大程度地忠实甚至可以说发展了原作,石挥的一生和老舍有着许多的相似之处,共同的生活经历,相似的艺术气质,使得石挥改编起老舍的作品来有一种别人无法企及的自信与从容,加上石挥炉火纯青的出色表现,共同造就了这部中国电影史的现实主义作品。这么一位杰出的人民艺术家,在 1957自编自导完《雾海夜航》以后,因忍受不了无辜的批判,含冤自沉于黄浦江,终年42岁。当然,每每看到这部影片时,另一位不能忘却的人则是1966 年8月24日自溺于太平湖的老舍先生,他们选择了相同的方式结束了“我这一辈子”。
    [s:5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难过
    2023-2-4 16:10
  • 签到天数: 1913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1-1-26 11:05:58 | 显示全部楼层
    石挥以一个老实善良甚至有些窝囊的老巡警的视角去听、去看、去想40多年经历的一切,不仅真实可信,而且所显现的事实,也是当时社会生活的一个缩影,全片展示的是一个人的悲惨命运,映射的却是时代的历史沧桑。正如有人所言:“平凡场景中的小镜头反映社会生活的大冲撞”。个人命运和民族历史相融合,让观众在悲剧世界里品味到悲剧的人生,在诙谐中体味到生活的种种辛酸、苦痛和沉重。整部影片完全是悲剧的人生在悲剧的世界里的真实展现。从影片一开始那“北京的老百姓,真苦啊”的一声感叹;从窄窄的街道上,灰暗的天空里,苍老无力衣着褴褛的“我”孤独地站着的画面里;到电影结束,老年的“我”的“哎呦,我这一辈子哪”的天问式的慨叹中,我们感受到的是深刻的耐人寻味的艺术力量。
    [s:5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难过
    2023-2-4 16:10
  • 签到天数: 1913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1-1-26 11:06:16 | 显示全部楼层
    1982年,在意大利都灵举办的中国电影回展上,法国电影史学家米特里说:“我参加了这次电影展,发现了中国电影,也发现了石挥。”日本电影评论家佐藤忠男说:“过去我只知道中国有个赵丹,现在我发现还有石挥。”石挥这位中国现代话剧和电影史上的奇才,以他过人的才华创作了中国电影史上闪耀现实主义艺术光辉的不朽之作。这部作品不仅成为1950年全国最卖座的电影,也获得文化部1949至1955优秀电影二等奖。
    [s:5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难过
    2023-2-4 16:10
  • 签到天数: 1913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1-1-26 11:07:29 | 显示全部楼层
    影评:
    怀念石挥   
    薛韬

    十几年前,P在航空公司上班,在飞机上拿到了一本乘客看完了之后丢下了李碧华散文集。书名忘记了,只记得借来看那晚,在昏黄的灯光下,打开其中一页,第一次看到了石挥这个名字。李碧华谈她看石挥自导自演的《我这一辈子》,定他为心目中中国最好的男演员。记得了石挥这个名字之后,就想要看《我这一辈子》,但在十几年前的中国,要寻找一部老电影是困难的。
      
      1995年的秋天,在大光明电影院大放映厅的二楼,目睹了张爱玲编剧的《太太万岁》,除了上官云珠的妩媚之外,石挥的老年扮相也令人印象深刻。这是跟石挥第一次在大银幕相遇。一年之后,买到了《世界电影鉴赏辞典》,里面有《我这一辈子》的文字介绍,每次看到,都想着何时能一睹此片的风貌。
      
      待到了1999年左右,在一家音像店里,终于找到了《我这一辈子》的录像带。当然它是正版的,也没有翻版愿意来做这么一卷带子,价格很高,记得同样的价格可以在当时买N张VCD。回家看了,画面质量很差,录像带的质量也不怎样,但那是第一次看到石挥的杰作。一年之后,通过正版VCD,看到了他主演的《哀乐中年》,再度折服于他精湛的演技和与同时代男明星截然不同的演法,他的表演似乎更自然、更能跨越时代,放到现在来看也显不出有旧时代痕迹。
      
      2007年上海国际电影节,在周璇纪念影展上看到了《夜店》,石挥和张伐大斗演技之作,这是与石挥在大银幕上的第二次相遇。虽然胶片质量比较糟糕,但依然感觉超值。
      
      2009年,“过电瘾”放映活动由数个上海热心影迷发起,这个活动采用了影迷自己选片、包场、自负盈亏的方式与电影院合作,隔三差五地在电影院里组织观看一些公映过的老电影胶片。这其实是中国目前情况下小型艺术电影院的某种自发和具有一定操作性的做法,很荣幸地,在这个活动上等来了《我这一辈子》的胶片。
      
      2009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纪念日,《我这一辈子》在新光影艺苑放映胶片,一百多位懂得珍惜的观众在大银幕上目睹了石挥杰作的真迹。这个拷贝保存得还不错,声音也没有很大的缺失。
      
      隔了60年再看这部电影,你会发现它没有任何过时的元素,演员的表演自然生动、叙事手法自然流畅,所涉及的主题今天来看也还是主题,这大概是最大的历史荒谬(老舍的原著之功)。石挥导演技巧追求简洁,比如巡警妻子病死一场,三个拉开门帘的镜头在两个机位之间切换,已经交代清楚了两个时间和不同情节。这次重看,最动容的还是海福的妻子被日本人抓走当慰安妇一场,这场戏的戏剧性之强、震撼力度之大(绝无任何硬销的官能刺激),足以让2009年出品的一部同样题材的电影汗颜。
      
      走出戏院,想到这已是第三次大银幕上与石挥相遇了,这个夜晚,实在心满意足。
      
      回想起1957年11月的一个夜晚,在被打成右派之后,石挥投江自尽,17个月后尸体才被发现,但已面目全非。就像《我这一辈子》的那个光明的结尾一样。
      
      李碧华的那篇文章最后写,《我这一辈子》的老巡警最后成为乞丐,在寒夜自叹一声“我这一辈子哦”,就死在了雪地里。李说这是最精彩最真实的人生结局,因此人到了那个份上,想要叙述的欲望已经消失了,大部分人在死前回顾自己的一生时,也没什么话值得说了,最终也就汇成一句:我这一辈子哦。
      
      因为,欲辩已忘言。


    文:妖灵妖
    [s:6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难过
    2023-2-4 16:10
  • 签到天数: 1913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1-1-26 11:08:25 | 显示全部楼层
    平民史诗的铸就(转载)  邢风
    平民史诗的铸就
    ——评影片《我这一辈子》
    1950年,石挥完成了他自导自演的影片《我这一辈子》;1995年,中国电影诞生九十周年时,《我这一辈子》获得了“世纪奖”,而石挥本人也获得了中国电影世纪奖最佳男演员。如今,事隔半个多世纪以后我们再来重新审视这部影片,震撼之余,还有一些感动。电影史学家惯于将这部影片名为“平民史诗”,本文也就从平民史诗的铸就这一角度来对它做一番评析。在此之前,先来了解一下史诗的概念。史诗主要是一个文学概念,当它泛用到电影领域内时,沧桑的历史感和宏伟的厚重感成为它的主要含义。
    从剧作来看,《我这一辈子》改编自老舍同名小说。原作以38000字的篇幅讲述了北京城一个普通巡警的坎坷一生,是一个大悲剧。它创作于1937年抗战前夕,是老舍第一个创作黄金时期的压轴作品,格外具有挺拔于时代的进步气息,既反叛又激烈。它的结尾是这样写的:“我还笑,笑我这一辈子的聪明本事,笑这出奇不公平的世界,希望等我笑到末一声,这世界就换个样儿吧!”老舍在这部作品中,除了寄予下层民众以深切的同情以外,还注入了他深刻的历史批判精神,以一个人物的一生刻画了中国近代史上那个政治最动荡的年代。因了原作的这种史诗性质,影片的史诗性就具有了先天的优势,但这并不是全部。影片相对于原作来说,存在着二度创作。石挥的一生,和老舍有许多相似之处,共同的生活经历,相似的艺术气质,使得石挥改编起老舍作品来,有一种别人难以企及的从容与底气。影片剧作成型以后,在保持原作的精神风貌之外,变为集中表现“我”的巡警生涯,时间跨度从小说止于1921年延伸到北京解放前夕,人物增加了申远这个革命者形象,使影片有了更大的社会历史容量,人物也更加丰富。另外,影片在整体结构上借鉴小说的结构形式,以人物的命运变迁为主线,把各个历史阶段连接起来,中间有时借助文字叙述来交待情节,这种段落式的结构是不多见的。影片以翻开老舍的小说始,以合上小说止,中间插入第三、第六章开头的两段文字,再加上第一人称叙述,整部影片给人的感觉就是在读一部形象化的小说,采取这样的结构形式有一种独特的韵味,如同《茶馆》,更多了一份历史的沧桑。
    [s:6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难过
    2023-2-4 16:10
  • 签到天数: 1913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1-1-26 11:08:55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影片的声音来看,整部影片的音乐设计采用了交响乐这一音乐形式,旋律时而低沉时而激越,独有一份恢宏的气势,而中提琴的使用又在这恢宏中添加了一份沉重。影片内容是在苍凉的旁白中开始的。“北京啊北京,这是咱们中国的古城啊”,饱经沧桑的声音,配合着北京城灰茫茫的大全景,一下子就把影片那种悲凉、沉重的感觉传达了出来。由于影片表现的是日常生活,取消了情节的连贯性,人物的动作性也不强,这就使得表演语言的表现力重要起来。影片中“我”从青年时的踌躇满志,“虽说着一个月就六块龙洋吧,可咱图将来有个升成不是”,到老年穷困潦倒,“我什么也不说,让大伙来评评这个理儿”,不同的年龄,不同的境遇,不同的语言,或喜悦,或无奈,或悲愤,或哀伤,表露了老巡警一生的情感历程,当然,时代的因素也是不可不考虑的。影片中除了传达这种历史沧桑之外,平民性的传达也相当具有力度。在海福表示不愿替日本人当巡警要去打游击时,“我”冲着儿子发作:“你不汉奸,我他妈汉奸,我愿意给日本人当巡警啊!你要走走你的,等你打胜了回来,把你这汉奸爸爸枪毙了!你要不走,呆在家里头,让我这汉奸爸爸养活你。”这一番气话满含着委屈、无奈、愤慨,把人物那种处于社会底层而长期压抑的凄苦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
    [s:8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重要通知上一条 /1 下一条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排行榜|港知堂社区 ( 2009-2024 )

    GMT+8, 2024-12-19 13:08 , Processed in 0.044498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