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开心 3 天前 |
---|
签到天数: 902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
楼主 |
发表于 2012-5-2 10:38:34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于“邵氏”和它所聘用的这批在母体接受教育、后走向海外谋求发展的电影人来说,他们利用电影这个载体寄托他们文化理想的动机是真诚的,他们对于海外华人与中华文化的关联关系的前景是焦虑的,而且也有意以他们自己的行动来扭转这种令人担优的状况,力图在海外张扬中华文化的大旗。张彻的思考应该是有代表性的,“海外千万华人,到现在,除了中年以上的人,犹有‘故国衣冠’之思,年轻一代,根本不知‘故国衣冠,为何物!有之,只是在电影中看到。——海外青年爱看武侠片,我们国产电影,若能把握这一机缘,不但可使海外青年,不忘‘故国衣冠’,而且能借此潜移默化,灌输我国固有忠孝节义道德,于不知不觉中,多知我先民之英勇壮烈事迹,而增强民族自信心”。
“邵氏”及其影人的良好动机,在当时的时代应该还是得到不错的回报。从工业的角度考察,“邵氏”利用新派武侠片的魅力开拓了华语电影市场,也逐渐从外片控制的市场中夺回了一些份额。单以台北市为例,以前台北市上映国语片的戏院并无一定的院线,经过“邵氏”在台湾开拓,代理“邵氏”影片的明华公司成立后,才开辟了包括“中国”、“远东”、“国都”三家戏院的首轮院线,专门放映“邵氏”影片.1968年5月,邵氏台湾公司成立,大量“邵氏”影片进人台湾市场,原有的单条院线难以消化大量的国语影片,由原明华公司分家新成立“隆华”和“永联”两个院线,但还有近20部“邵氏”影片难以得到发行机会,于是新成立的邵氏台湾公司又努力开辟了第四条院线,由“大世界”、“国声”、“宝宫”三家戏院组成,形成台北市经常有二十几家戏院上映首轮国语片的盛况,已经占到当时台北市全部首轮影院急数的“2/3”以上,使国语片在台湾得到决速的拓展,而其讲述的中国故事、阐发的中华文化对于促进台湾民众的身份认同自然产生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邵氏”在1968年开发的这条新院线,上映的第一部影片就是张彻执导的武侠片《金燕子》,轰动一时,最终票房超过《大刺客》,使这条院线成为1968年国语片最热的院线。单是一个大世界戏院的收人,就比过去放映西片时增加一倍多。
据台北市影片商公会的调查统计,截至1968年9月份,急收人超过新台币200万元的影片有:
片名 总收人
独臂刀 2 , 989 , 653元
七侠五义 2 , 549 , 688元
大刺客 2 , 649 , 729元
金燕子 2,966,601元
总收人超过一百万的影片有8部,其中就有武侠片《女侠黑蝴蝶》、《追魂镖》、《夺魂铃》、《盗剑》等。
至于“邵氏”电影在台湾的发行,在文化方面产生的作用,在40年过去之后,大量的记述已经能够佐证它的作品在民族文化认同方面所产生的熏陶作用。著名导演李安,祖籍江西,其父于20世纪40年代末期来到台湾,1954年李安在台湾屏东出生,作为一名在台湾出生的大陆第二代,李安的身份建构是很有研究价值的,电影,武侠电影在其身份建构过程中的作用是十分明显的。“邵氏”武侠电影蓬勃的时期,正是李安读中学的年代,也是大多华人青年热衷武侠故事的年龄。胡金锉导演去世后,美国加州一个名叫“国际频道”的电视台制作了一个专辑《纪念一代大师:胡金铨导演》,访问了一些知名的电影人士,在台湾长大的李安导演说道:“像我这样在台湾长大的人,虽然远离中国大陆,但是接受的教育却是教我们如何做一个中国人,这也让我有时候会对自己的身份产生困惑。身份建构的过程中,胡金铨、李翰祥的电影,电视上、书本里的知识都发挥了作用。这如同做梦一样,它们传达的东西很抽象,你未必理解每一样东西,但是作为中国历史的一部分已经进人你的血液。我认为胡金铨的武侠电影和现在的功夫片不同,他讲述的是剑侠精神,不是打斗,现在的功夫电影只有打斗。胡金铨的风格与中国历史有关,他用剑侠的世界讲述抽象的中国文化,引导你进人一个传奇的、如画的中国世界”。正因如此史学界对邵氏兄弟公司在60年代发育新派武侠片给予高度的评价:“邵氏于1965年展开的‘武侠世纪’,实在是抢回亚洲观众的明智之举―观众当时都转看了进口外国片。邵氏除亚洲铁金刚片外,更炮制出武侠片此一崭新类型,但武侠片与众不同的是其地道隆,因此其有另一重作用―重燃华人的文化自豪感。这就是邵氏对‘国产片吐气扬眉’所作的贡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