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Close
查看: 4830|回复: 2

李翰祥:邵氏风月情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12-12 20:26
  • 签到天数: 273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09-12-21 13:16: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转自网络


    1971
    年,香港影人收到消息,李翰祥回来了!


             
    一石激起千层浪:想想八年前,大导演李翰祥身为邵氏重臣,居然被电懋策反,带了一班人马跑到台湾组建国联。耳闻他挥金如土,在台湾拍了不少好戏,但因邵氏关系,却很少能在香港看到。后来又听说李翰祥经营不善,国联濒临倒闭,他本人又被台湾政府监控,虽然最终来了个金蝉脱壳,借去日本为《缇萦》配音之机,由东京逃到香港,但他一家妻女却仍羁留台湾不得出境(足足一年之久),处境实在凄惨。

            按说李翰祥此番负债累累,连妻女都不能保护周全,已是败走麦城。但他回香港后不仅照样住豪华酒店,而且宣布成立新国联。李翰祥葫芦里究竟卖的什么药?正当大家纷纷猜测之际,他带了林福地、李昆两位副导演,在街头闹市取景,找了不少熟人影星帮忙客串,只用短短数天、三十万成本,就拍了一部折子戏形式的《骗术奇谭》,结果香港票房居然卖到一百多万,与张彻、李小龙的动作片共同跻身当年十大卖座港片!


            
    《骗术奇谭》冒险成功,李翰祥再接再厉,马上开拍《骗术大观》;与此同时主动拜访邵逸夫,恳求重回邵氏旗下。此事后来传为佳话,有人叹李翰祥能屈能伸,有大将之风;有人赞邵逸夫不计前嫌,有容人雅量——但不容忽视的一个基本事实是,落魄返港的李翰祥若非凭《骗术奇谭》咸鱼翻生,再次证明个人商业价值,即便邵氏兄弟善心大发,将其重新收归旗下,也绝不允许他继续呼风唤雨、自由创作

            话说李翰祥刚返邵氏,邵逸夫就提出拍黄梅调的《红楼梦》,由凌波饰贾宝玉。按说这个提议相当不错,李翰祥生平最爱《红楼梦》、《金瓶梅》(当年对邵氏初萌叛心,也是因为公司背着他拍《红楼梦》),黄梅调又是自己的拿手好戏,凌波更是老搭档,加之老板盛意拳拳,怎么都无法拒绝的。谁知李翰祥却以必须亲自收歌才合乎理想,不能用别人收录好的(原来邵逸夫之前便令岳枫筹拍《红楼梦》,并收录好一部分歌备用),还有凌波饰宝玉年龄偏大为由婉拒。此时的李翰祥,打定主意拍的是啼笑皆非的世情百态人心险恶的骗术大观风月无边的香艳传奇,于是便有了1972年的《大军阀》,1973年的《牛鬼蛇神》,1974年的《金瓶双艳》……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12-12 20:26
  • 签到天数: 273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1 13:17:3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tantanyew2 于 2012-2-12 10:36 编辑

    李翰祥:邵氏风月情

             重返邵氏的12年(19721983)间,李翰祥共执导了30多部电影,其中风月片占20多部,为后世影评人津津乐道,并在影史浓墨重彩书写的仅《倾国倾城》、《瀛台泣血》、《金玉良缘红楼梦》寥寥几部,其他《大军阀》、《金瓶双艳》也偶有提及。而对于李翰祥在邵氏拍的大量风月片和喜剧片,不少影史书籍都刻意忽略,似在为他遮羞,连李翰祥本人亦承认:我拍的那些喜剧呀,风月片呀,完全是为了卖钱。只有帮老板赚够了钱,才有机会拍自己喜欢的电影,也就是清宫片《倾国倾城》和《瀛台泣血》。

            不过,若就此认定李翰祥的邵氏风月片和喜剧片格调低俗、水准太差,是其一生败笔,又未免太过武断。起码时至今日,当代青年影迷最感兴趣或最欢迎的李翰祥电影就是他的风月喜剧。不排除很多观众开始是被李氏电影的**噱头吸引,但后来入迷欣赏,却往往由于其讲故事的生动娴熟,对世情的刻画入微,及对老北京的传神临摹——毕竟这种考究的传统文化造诣和趣味在当代电影中已近绝迹。

            不仅痴迷传统文化,更因日后赴港去台,幸免文革浩劫影响。他拍戏一直致力还原文化传统,更兼美术专业出身,喜欢古玩字画及各种小玩意,搞起来自然如鱼得水,加之雅俗荤素无所顾忌,东抄西凑在所不惜(譬如《一乐也》中老太太住院一段照抄老舍小说《开门大吉》;《军阀秘史》中老太爷看戏一场照抄传统相声《关公战秦琼》,《风月奇谭》中捉奸偷情两段照搬意大利薄伽丘名著《十日谈》,只是趣味氛围完全中国化),很容易让观众看得轻松随意,又有软性**的感官刺激,当真娱乐性十足。有如此手段,李翰祥才得以开创70年代风月片新潮,于个人电影生涯中再创高峰。
    无论如何,风月喜剧只是李翰祥的游戏之作,这一点是连他自己都无法否认的。

            
    既然是游戏心态,难免松散随意,譬如以折子戏结构拍风月喜剧,几个故事凑成一部电影,就是李翰祥偷懒的表现。朋友李昆就回忆:很多时候,就靠我们这些人,忽然间听到一个什么笑话,回来说给李翰祥听,让大伙儿一块儿笑笑,他拿来润饰一下,就是很好的喜剧素材。其中《乾隆皇君臣斗智》这个故事,一大半是杨志卿在片场讲给李翰祥的。

            虽然是游戏心态,涉及传统文化的还原考究,李翰祥却比谁都认真严谨。好像风月片《北地胭脂》中同治大婚的洞房就是对故宫坤宁宫东暖阁的刻意仿造。拍《鬼叫春》时,正值兵马俑出土,李翰祥立刻仿照兵马俑装束,做成岳华等古代将士的戏服,追求古味古韵。另外,岳华在《乾隆下江南》中饰郑板桥则被李翰祥要求勤习六分半书法,为的就是追求真实,拍摄一镜到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12-12 20:26
  • 签到天数: 273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1 13:18:30 | 显示全部楼层
    李翰祥:邵氏风月情

        不过,从另一方面说,李翰祥对传统文化风貌的还原,看似真实严谨,实际也充满艺术家的想象力。《乾隆皇》系列对老北京民俗风貌的描述,各类叫卖声、旗人见面请安的礼节等等,李翰祥拍得既地道又有味道,但等日后真正回北京拍《八旗子弟》,在原地实景拍摄,风情反而不如邵氏片场。同样的例子还有《倾国倾城》,李翰祥将慈禧的寝宫拍成富丽大殿,符合观众对皇家后宫的意淫想象,但故宫的真实场景其实小得可怜

             李翰祥拍风月片、骗术片、清宫片,无论剧本是否游戏随意,考究是否认真严谨,没有当时邵氏的全力支持,提供自由的创作环境,都很难保证水准。据李翰祥女儿李殿朗回忆:爸爸除了自己当老板拍戏之外,只有替邵氏拍戏才有这么大的自由空间,邵老板从来不会要求他出一个完整的剧本,才让他开工。再者,拍《倾国倾城》时,李翰祥要搭个大殿的布景,一个邵氏影棚不够,一向以小气著称的方逸华居然也同意将两个影棚打通来拍——当然,享有这个特权的只有李翰祥一人,打通两个影棚拍戏在邵氏片场亦仅此一例而已。

            
    如今看来,邵逸夫对李翰祥确实仁至义尽,不仅不念前嫌,还对他的创作大开绿灯。20世纪70年代末,李翰祥接洽回内地拍戏,本来去意已绝,后因计划未能落实,要求再与邵氏续两年导演约,对此邵逸夫毫无意见。到1982年计划落实,李翰祥只完成邵氏十部戏约的三部,老板也未刻意刁难,放他走了。正因有了这出邵逸夫三纵李翰祥,才令李大导演一直心存感激,90年代居然主动回来还片债,以包拍形式,赴泰国和韩国套拍《竹夫人》、《半妖乳娘》和《少女潘金莲》三部***。

             以李翰祥的影坛地位,凭他拍黄梅调片积累起的观众缘(尤其女性),居然改拍骗术片、风月片、世俗喜剧,实在让很多人大跌眼镜。但不应忘记,当年李翰祥胸怀理想去台湾构筑电影乌托邦,结果屡屡被骗,更被身边的朋友算计,回港时已到绝路。虽蒙邵逸夫收留,但因理想受挫看透世情,是以其风月喜剧骗术奇谭,有强烈的犬儒心态,对人性大肆嘲弄,对道德风尚更是不屑一顾,《牛鬼蛇神》居然将宗教胜地拍成尔虞我诈的骗子大本营,被马来西亚禁映自也顺理成章。既然找不到理想,不如先为老板多怕些赚钱的戏积累资本。时值20 世纪70年代,香港经济腾飞,年轻男性成为观众主流,暴力**搞笑有了市场,功夫片大受欢迎,风月片当然也不愁卖座。此时李翰祥改弦易辙,正好得其所哉,开创风月片潮流,绝非偶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重要通知上一条 /1 下一条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排行榜|港知堂社区 ( 2009-2024 )

    GMT+8, 2024-12-27 23:37 , Processed in 0.041120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