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Close
查看: 10173|回复: 15

香港武侠电影简史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前天 10:00
  • 签到天数: 2730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1-3-3 23:04: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武术博大精深、渊源流长,中国的武打片是中国电影中一道亮丽的风景。很多外国人知道中国电影都是从武打片开始的。第一部在美国1000家影院同时做商业放映的中国电影是中国香港的《天下第一拳》(邵氏公司1971年出品,导演:郑昌和、主演:罗烈),第一部在国际最高级别电影节获大奖的中国电影是《侠女》(在1975年戛纳电影节获综合技术大奖)。

      说起武打片,历史可就长了,咱们中国的第一部电影《定军山》,说它是一部武打片,都未尝不可,因为里面只是拍摄了同名京剧里面的一个武打场面。到了上个世纪20年代,中国的电影,最卖座的类型也是武打片,其中最有名的要算很多人都知道但是咱们这辈人都没缘一看的《火烧红莲寺》,一共拍摄了18集,要不是因为日本开始侵略中国,爱国之士对这种所谓精神鸦片不满,武打片还会继续成为当时卖座电影的主流。

      到了40年代末,中国的武打片开始在香港复兴,1949年,香港导演胡鹏拍摄了第一部以广东民间传奇武林人物黄飞鸿为主人公的电影,此后历经近50年,黄飞鸿成了中国武打片的一个著名品牌,前后有关德兴、李连杰等十余位影星在近百部此类题材的电影和电视剧中扮演黄飞鸿这个角色,有胡鹏、徐克等多位著名导演拍摄过这个题材,其中由胡鹏导演、关德兴主演的黄飞鸿系列拍摄了近80集。在整个50年代,港台的武打片大体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象黄飞鸿之类的民国装工夫片,一种是神怪类武侠片,前者的代表作就是黄飞鸿系列,后者的代表作有《如来神掌》等片。

      在60年代初期,港台武打片的武打动作受日本武士片的影响,模仿里面的武打招式,题材也很窄,除了剑仙神怪就是学艺报仇。1964年,香港凤凰公司拍摄的《金鹰》(导演:陈静波,主演:高远、朱虹),在内蒙古实地拍摄,里面展示了摔交、套马等传统民族功夫,还有蒙古草原的壮丽风光。是一部创新的武打片。第2年,长城公司拍摄的《云海玉弓缘》(导演:张鑫炎,主演:傅奇、陈思思)则是在武打片的演职员表里面第一次出现“武术指导”这个名词,该片被认为是武打片的第一部里程碑式作品,武术指导正式成为武打片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此后,武打片的黄金时期来到了。

      从1965年开始,邵氏公司的老板邵逸夫对泛滥的老套武打片感到厌烦,他决心要拍摄新类型的武打片,几经尝试之后,张彻和胡金铨分别在1966年拍摄了武打电影的传世之作《独臂刀》和《大醉侠》。这两部影片奠定了他们在影坛的重要地位。张彻和胡金铨绝对是武打片教父级的导演,他们2人的风格迥异,张彻喜欢渲染暴力,武打动作比较写实,经常拍摄一些诸如盘肠大战之类的场面,总是血流成河,据说张彻每拍一部电影用做假血的番茄汁就要两大汽油筒。而胡金铨则偏重于写意,对武打的气氛爱做渲染。他们2人对武打片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培养出一批这方面的演员和导演人才。参加过胡金铨电影演出的徐枫、白鹰、田鹏等人都成为台湾武打片的顶级明星。而经张彻之手培养出的这方面人才就更多了,象王羽、罗烈、狄龙、李修贤、姜大卫、陈星、陈观泰、傅声等都是整个70年代香港武打片的著名影星,在导演方面张彻还培养出吴宇森、午马等人才,尤其是吴宇森更深得张彻真传。与张、胡2人合作过的武术指导如袁和平、刘家良、唐佳、韩英杰等人成了炙手可热的武术指导人才。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前天 10:00
  • 签到天数: 2730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1-3-3 23:05:32 | 显示全部楼层
    在上个世纪70年代,港台武打片著名导演除了张、胡2人还有罗维、郭南宏、楚原等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罗维一生拍片无数,他的最大贡献就是导演了《唐山大兄》和《精武门》,捧红了李小龙这个国际驰名的功夫巨星。来自台湾的郭南宏原来是台语文艺片的导演,在60年代末期武打片开始流行的时候转拍武打片,他导演的《一代剑王》和《鬼见愁》在台湾轰动一时,《鬼见愁》更是捧红了在里面扮演大反派鬼见愁的性格演员易原,易原后来成了郭南宏班底的御用演员之一。郭南宏拍摄的武打片内容丰富,但质量却参差不齐,有《少林18铜人》这样的经典,也有《火烧少林寺》之类的失败之作,他在70年代有段时间和张彻竟相拍摄少林题材影片,张彻喜欢拍硬桥硬马拳拳到肉的真功夫,郭南宏则偏爱机关布景,这种竞争在1976年以郭南宏《火烧少林寺》票房惨败而告结束。下面再说说楚原,楚原是香港50年代著名粤语片明星张活游之子,在60年代和70年代初曾经拍摄了反映社会现实题材的《可怜天下父母心》等名片,后来也加入武打片拍摄行列,导演了《爱奴》以及一大批改编古龙武侠小说的影片《流星·蝴蝶·剑》、《天涯明月刀》等,均由狄龙主演,一时间古龙+楚原+狄龙成了古装武侠片的铁三角,楚原的作品情节诡异、悬念性强,布景豪华。

      还有几个台湾导演和他们的作品也值得一提,张曾泽于1971年导演的描写民国时期侠客歼灭土匪的功夫片《路客与刀客》(主演:杨群、孙越、崔福生),在影片里表现了铁头功和辫子功等奇特的武术招式,颇具传奇色彩。还有丁善玺导演、杨群、甄珍主演的《落鹰峡》,结合了美国西部片的枪战拍摄手法和中国式的武打,也很有看头。以上两部影片都在台湾金马奖获得了重要奖项。

      中国武打片在70年代开始走向了国际市场。很多人都认为是李小龙使外国人认识了中国功夫,其实第一部在海外正式做商业放映的功夫片是1971年邵氏公司出品,郑昌和导演,罗烈主演的《天下第一拳》,该片曾在美国1000家主流影院同时上映,盛况空前。不过倒是李小龙真正使中国功夫在海外发扬光大。李小龙的一生虽然短暂,只拍摄过4部半作品,《唐山大兄》、《精武门》、《猛龙过江》、《龙争虎斗》还有未完成的《死亡游戏》,但是在他的电影里充满了强烈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让人看后精神振奋。他自创的截拳道功夫威力无穷,流传至今。好莱坞许多硬汉明星如史蒂夫·麦奎恩、詹姆斯·柯本等,都曾在李小龙门下学过功夫。李小龙离奇暴毙之后,出现了很多模仿者,如何宗道、吕小龙等但只能得其形而未能得其神。

      到了70年代后期,港台武打片开始走下坡路,这段时间,各种武打片的内容无非是门派斗争、学艺报仇之类。胡金铨属于慢功出细活,数年没有新作。张彻也在不断的重复自己,作品渐无新意。到了1978年,终于出了几部令人眼睛为之一亮的影片,出现了几个现在驰名国际影坛的人物。成龙,曾在罗维旗下苦熬多年,拍了不少片子,却一直半红不黑,1978年,曾在张彻旗下做过多年武术指导的袁和平为思远公司执导《蛇形刁手》,起用成龙做主角,影片情节尽管没有完全脱离老套,但是在武打设计上有所创新,在故事情节和武打中加入大量喜剧元素,开创出一个武打片的新片种——谐趣功夫片,成龙充分发挥了他在于占元的京剧戏班里学到的京剧北派功夫,成为功夫片的新偶像。之后2人再度合作的《醉拳》更成为经典。刘家良,正宗南派武术——洪拳的传人,在张彻手下担任武术指导多年,他于1978年导演的功夫片《少林36房》因在片中加入大量描写少林僧人练功的场面而大获成功,他导演的《中华丈夫》、《18般武艺》都是当时比较卖座的影片,他导演的《长辈》让女主角惠英红成为第一届香港电影金像奖影后。成龙的师兄洪金宝在70年代也已经成名,1976年他第一次独立导演并主演了喜剧功夫片《三德和尚和舂米六》是香港的卖座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前天 10:00
  • 签到天数: 2730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1-3-3 23:06:25 | 显示全部楼层
    1981年,由张鑫炎导演,在中国大陆实地拍摄,全部起用国内专业武术运动员担任角色和武术设计的《少林寺》上映了,这是一部武打电影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影片,影片摒弃了港台武打片里常用的吊钢丝、弹床、替身、快速剪接等特技手段,采用长镜头拍摄,不使用替身,全部是真功夫,影片在香港上映后,票房奇好,卖座超过了成龙的《龙少爷》。

      进入80年代,港台武打片的年产量已经大大下降,除了《少林寺》、《师弟出马》等少数影片,很少有轰动之作,就在这时,徐克出现了,他曾经在美国的大学学过电影回港后在佳视拍摄的电视剧《金刀情侠》就使用了电影的拍摄手法,他导演的武侠片《蝶变》令人耳目一新,他在1984年拍摄的《蜀山剑侠》,聘请好莱坞的特技制作人员,营造出一个奇幻的剑仙世界,使影片大获成功。这一时期,成龙、洪金宝等人的作品也在不断变化,他们拍摄了一系列的现代题材的功夫片,如《福星系列》、《警察故事系列》和《B计划》等,为武打片闯出一条新路,武打更讲究速度感和力度,中间还加入些幽默元素。这段时期,成龙在戏班学艺时的“七小福”里面的其他的师兄弟们如元彪、元奎、元华等人在武打片的表演和武术指导领域也都成为可以独当一面的人物。

      到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古装武侠片开始重新为人们关注,胡金铨挂名,徐克、程小东联合导演的《笑傲江湖》、徐克导演的《黄飞鸿》、程小东导演的《倩女幽魂》、徐克、程小东、李会民联合导演的《新龙门客栈》成为这一时期武侠片的代表作,这类影片的特点是武打设计天马行空,想象力异常丰富。其中程小东可以说是武打片导演里一个有代表性的人物,他在80年代初导演的《生死决》已经可以看出他日后的风格。而徐克的《黄飞鸿》系列将一个老的民间武林传奇人物题材加以创新,影片里把武林纷争加入到大的动荡时代里,表现出一种忧国忧民的意识,使武打片提高了一个档次。一时间模仿跟风之作频出,大家纷纷争拍古装武打片,其中只有袁和平的《铁猴子》和《火云邪神》还算有些创新。到了90年代中期就又趋于没落了!

      从解放到整个70年代,中国大陆没有拍摄过一部武打片,1980年大陆导演张华勋拍摄的《神秘的大佛》使他成为大陆武打片导演第一人,虽然在武打设计上还很稚嫩,但毕竟他敢开风气之先。后来他导演的《武林志》也受到国内观众欢迎。此后,武打片在大陆开始风行一时,但是整体水平感觉要落后港台武打片10年以上。

      一晃进入了新世纪,李安导演的《卧虎藏龙》获得了奥斯卡4项大奖,使得中国的武打片再次被世界瞩目!中国的一些著名导演如大陆的张艺谋、何平,台湾的侯孝贤都在拍摄或者筹划拍摄武侠片。在新的世纪,中国武打片要出现新的辉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前天 10:00
  • 签到天数: 2730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1-3-3 23:06:47 | 显示全部楼层
    1981年,由张鑫炎导演,在中国大陆实地拍摄,全部起用国内专业武术运动员担任角色和武术设计的《少林寺》上映了,这是一部武打电影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影片,影片摒弃了港台武打片里常用的吊钢丝、弹床、替身、快速剪接等特技手段,采用长镜头拍摄,不使用替身,全部是真功夫,影片在香港上映后,票房奇好,卖座超过了成龙的《龙少爷》。

      进入80年代,港台武打片的年产量已经大大下降,除了《少林寺》、《师弟出马》等少数影片,很少有轰动之作,就在这时,徐克出现了,他曾经在美国的大学学过电影回港后在佳视拍摄的电视剧《金刀情侠》就使用了电影的拍摄手法,他导演的武侠片《蝶变》令人耳目一新,他在1984年拍摄的《蜀山剑侠》,聘请好莱坞的特技制作人员,营造出一个奇幻的剑仙世界,使影片大获成功。这一时期,成龙、洪金宝等人的作品也在不断变化,他们拍摄了一系列的现代题材的功夫片,如《福星系列》、《警察故事系列》和《B计划》等,为武打片闯出一条新路,武打更讲究速度感和力度,中间还加入些幽默元素。这段时期,成龙在戏班学艺时的“七小福”里面的其他的师兄弟们如元彪、元奎、元华等人在武打片的表演和武术指导领域也都成为可以独当一面的人物。

      到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古装武侠片开始重新为人们关注,胡金铨挂名,徐克、程小东联合导演的《笑傲江湖》、徐克导演的《黄飞鸿》、程小东导演的《倩女幽魂》、徐克、程小东、李会民联合导演的《新龙门客栈》成为这一时期武侠片的代表作,这类影片的特点是武打设计天马行空,想象力异常丰富。其中程小东可以说是武打片导演里一个有代表性的人物,他在80年代初导演的《生死决》已经可以看出他日后的风格。而徐克的《黄飞鸿》系列将一个老的民间武林传奇人物题材加以创新,影片里把武林纷争加入到大的动荡时代里,表现出一种忧国忧民的意识,使武打片提高了一个档次。一时间模仿跟风之作频出,大家纷纷争拍古装武打片,其中只有袁和平的《铁猴子》和《火云邪神》还算有些创新。到了90年代中期就又趋于没落了!

      从解放到整个70年代,中国大陆没有拍摄过一部武打片,1980年大陆导演张华勋拍摄的《神秘的大佛》使他成为大陆武打片导演第一人,虽然在武打设计上还很稚嫩,但毕竟他敢开风气之先。后来他导演的《武林志》也受到国内观众欢迎。此后,武打片在大陆开始风行一时,但是整体水平感觉要落后港台武打片10年以上。

      一晃进入了新世纪,李安导演的《卧虎藏龙》获得了奥斯卡4项大奖,使得中国的武打片再次被世界瞩目!中国的一些著名导演如大陆的张艺谋、何平,台湾的侯孝贤都在拍摄或者筹划拍摄武侠片。在新的世纪,中国武打片要出现新的辉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前天 10:00
  • 签到天数: 2730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1-3-3 23:08:03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武打片部分风云人物简表:


      导演、武术指导


      张彻(《独臂刀》《死角》《上海滩13太保》)


      胡金铨(《大醉侠》《侠女》)


      胡鹏(粤语片《黄飞鸿》系列)


      徐克(《蝶变》《黄飞鸿》《笑傲江湖》)


      程小东(《倩女幽魂》《新龙门客栈》)


      罗维(《精武门》《唐山大兄》)


      楚原(《爱奴》《天涯明月刀》)


      郭南宏(《鬼见愁》《少林寺18铜人》)


      鲍学礼(《刺客列传》《功夫皇帝》)


      袁和平(《醉拳》《蛇形刁手》)


      吴思远(《南拳北腿》《恶虎狂龙》)


      刘家良(《少林36房》《长辈》)


      韩英杰(《龙门客栈》《精武门》)


      巫敏雄(《大明英烈》)


      欧阳俊(蔡扬名)(《方世玉传奇》《方世玉大破梅花桩》)


      演员


      关德兴(粤语片《黄飞鸿》系列)


      李小龙(《精武门》《唐山大兄》)


      成龙(《醉拳》《警察故事》)


      王羽(《独臂刀》《追命枪》)


      罗烈(《血洒天牢》《金燕子》)


      狄龙(《刺马》《天涯明月刀》)


      岳华(《大醉侠》)


      上官灵凤(《龙门客栈》)


      徐枫(《侠女》)


      姜大卫(《报仇》《刺客列传》)


      田鹏(《南侠展昭》)


      白鹰(《狼牙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前天 10:00
  • 签到天数: 2730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1-3-3 23:09:44 | 显示全部楼层
    旧武侠 1

      武侠电影发展史

      转:包子铺掌柜

      武侠电影是中国文化最具特色的类型电影之一,它不仅阐扬中国的侠义精神,更将中国武艺透过影像做最佳的呈现,并且不断地推陈出新。由于早期的武侠电影并未形成完整的类型结构与视觉美学,导致对何者为中国第一部武侠电影,各方说法莫衷一是。

      在探讨武侠电影发展史时,有两种现象是值得注意的,一是类型的总合,武侠电影包括神怪、刀剑与功夫三大类,并非限于穿着古装的武侠电影。二是地域问题,长久以来,港台两地的电影,尤其是武侠电影的发展,是难以截然分开的,因为两地有共同的市场,创作人员亦相互合作,如导演张彻、胡金铨都曾在港台两地发展过。因此,文中不特别区分出港台地域的差异性。中国大陆由于1949年后,对武侠文艺全面禁止,必须等到1980年才解禁。

      虽然中国早期所拍摄的武侠电影对港台有深远的影响,但停顿的三十年时光,却是港台两地武侠片与功夫片的全盛时期,因此,在本文中并不将大陆的武侠片列入讨论范围。这样的地域划分法有其不足之处,因为无论在何处所发行的武侠片都会与当地的文化特色与背景互相呼应,例如语言、主题在不同的时期,港台都有不同的发展。

      在时间的分界点上,基本上可划分出几个时期,1938年至1948年是发展期,1949年至69年为武侠片兴盛期,1970年至80年为功夫片兴盛期,而80年均是两类型的衰退期。

      发展期——粤语武侠片当道

      在1938年至1948年之间,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不少上海影人南下避难至香港,不仅为香港注入新的活力,更影响甚巨。这一批影人包括了中国武侠片开山始祖之一的导演任彭年、王元龙;演员有,新马师曾、黄鹤声、邬丽珠、郑孟霞等人。

      此时期一共生产了39部粤语武侠片电影,以呈现中国传统武侠文化为表现核心。在叙事主题上,多是改自民间说部,或是根据稗官野史,例如改编自《七侠五义》的《大破铜网阵》(1939)、《侠盗锦毛鼠》(1941)、《御猫大战锦毛鼠》 (1948),以及《大破铜网阵》的结局《小五义夜探冲宵楼》等;改编自《水浒传》的《阮氏三雄》(1941);改编自《彭公案》的《三盗九龙杯》。另外尚有改编自广东民间通俗故事的《方世玉与苗翠花》(1948)等。

      武侠片的武艺美学,基本上是脱胎于中国戏曲中的武打形式,而演员也多是出身自传统戏曲界,或是曾拜师学艺。在《双人头卖武》(Twin-Heads Selling Martial Brts)中,由于主角顾天吾是粤剧名伶,片中表演了民间传统特技「双人头卖武」。《阮氏三雄》更曾邀请「时代剧团」全体团员参与演出;《怪侠独眼龙》(1947)中,关德兴联同徒弟「四虎将」共同演出打斗场面,而片中的女主角邹洁云亦是著名的文武旦。因此,发展期的武侠片,内容著重宣扬侠义精神,在形式方面都脱离不了舞台形式的影响。此时的台湾是日本的殖民地,无论在文化、语言上都受到严格的限制,因此并未有武侠电影的出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前天 10:00
  • 签到天数: 2730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1-3-3 23:11:08 | 显示全部楼层
    兴盛期——新派武侠电影

      1949年至1969年是武侠片的兴盛期,这二十年之间,可大约分为1949年至1959年以粤语武侠片为主;1960年至1969年,主要语言从粤语转为国语,新派武侠电影兴起。台湾的武侠片也逐渐兴起,与香港武侠影业相互交流。

      1949至59年之间,共有297部武侠电影,是粤语武侠电影全面兴盛时期。最主要的原因,香港武侠电影在新马一带(当地华人普遍会说粤语)颇受观众喜爱,促使当地的电影商人投资支持香港电影制片商所摄制的粤语武侠片,并且购买「片花」(即先付订金,订购某一影片的星马地区的上映专利权),香港影业靠著各地的「片花」大量制作粤语武侠片。台湾则在1959年金马公司制作了第一部武侠片《罗小虎与玉娇龙》(由梁哲夫导演,黄志青编剧,改编自王度庐《卧虎藏龙》),进入60年代后,武侠片的制作在台湾才渐渐兴起。

      值得注意的是,黄飞鸿系列电影在这时期,共拍了68部,是香港电影史上集次最多的电影。1949年胡鹏导演《黄飞鸿上集之鞭风灭烛》与《黄飞鸿下集之火霸王庄》,首创黄飞鸿题材。胡鹏的拍摄灵感是来自朱愚斋当时在《工商日报》,撰写以黄飞鸿为主角的连载武侠小说,与好友吴一啸共同编导,由新加城电影商温伯陵投资,完成最重要的武侠题材。胡鹏后来再度与王风合作,当时的「黄飞鸿系列」影片中的武侠场面设计,一改过去的夸大做作,将表演与搏击分开,在当时是一种创新的手法。

      50年代末,以金庸和梁羽生为代表的中国新派武侠小说在港台地区日渐风行,为武侠电影再注入新血,首由峨嵋公司改编金庸的《射雕英雄传》(上下集)(1958/1959)、《碧血剑》(上下集)(1958/1959),以及梁羽生的《白发魔女传》(上下集)(1959)。自此之后,改编新派武侠小说成为电影重要剧本来源之一。峨嵋电影公司于1958年由李化创办,是香港电影史上第一个专门摄制粤语武侠片的电影公司,由于制作认真,比当时其他公司所产的武侠片更有新意。

      进入60年代之后,港台武侠电影出现很大的变化。在产量上,共有683部,是武侠电影的全盛时期。然而,在地域上也有着不同的发展。台湾的武侠片开始增产,以台语片为主,共87部,但是到68年后渐渐停产,由国语武侠片代替。香港方面,当时武士电影以低价入口,由邵氏发行,配上国语后倾销到东南亚和香港的市场。香港的电影公司看到这类电影大行其道,也开始大量生产武侠片,希望在市场上能够占有一席之地,但在品质上无法和日本电影相比。

      在60年代中期,邵氏力图建立新武侠世纪,让新加盟的张彻、胡金铨及其他有志者不断研究、筹拍。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心研究准备,张彻于1964年开拍《虎侠歼仇》。这部影片被认为是“新武侠世纪”的真正开山之作。

      66年的《大醉侠》打破当时由日本武士电影垄断的市场,成为一部与众不同的中国武片,将新武侠世纪推向一个更新的起点。此电影的独特之处,是在动作编排、场面调度与剪接方面的技术性突破。《大醉侠》除了为武侠片首创采用弹簧床拍片外,应是第一部启用“武术指导”的电影,因为在50年代的武侠片并没有武术指导,多是靠导演教导,或是演员各自发挥。而韩英杰则是从《大醉侠》开始,第一位任这个职位的人。他在片中任武术指导兼演员,负责拍摄打斗场面,弥补一般武侠片导演不懂武术的缺憾,更可以提升武打招术的专业化,影响以后中国武侠片发展。

      67年的《独臂刀》突破百万票房,使得武侠片在60年代末期掀起另一段高潮。导演张彻对于古装动作片最大的影响在于他大量将以男性为中心的意识形态注入香港电影,进而发掘了王羽、姜大卫、狄龙、傅声等独特形象的男演员,此举打破了观众只爱看女主角的神话。同时,因为本片的卖座,使国语武侠片即时猛涨,粤语武侠片从此势微。 功夫片崛起

      进入70年代,由于粤语武侠片失去星马和越南重要市场,他们不再买「片花」,少了大约一半的预算收入,因此,粤语武侠片生产停顿了一段长时间。

      这个时期的国语武侠片,在各方面均比粤语武侠片的水准高,所以较受观众喜爱。自中期以后,香港出品的电影已经不再像过去那样硬性地分为国粤语,以及硬性地分为国粤语影人,往往影片在香港上映便配粤语,在台湾及新马一带上映便配上国语。加上70年代开始,功夫片逐渐取代刀剑武侠片,成为港台电影主流。

      从数据上来看,70年代的武侠片有545部,而功夫片有445部,占历年产量的八成,是功夫片的黄金时期,在电影明星李小龙与成龙的带领下,使得港台电影在国际影坛备受瞩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前天 10:00
  • 签到天数: 2730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1-3-3 23:12:54 | 显示全部楼层
    80年代后的衰弱期

      进入80年代后,武侠电影与功夫片大量萎缩,武侠片仅有144部,功夫片有86部。尤其是在85年之后,两类型的电影产量几乎呈现停顿的状况。1985年,向来是武侠电影出口大宗的邵氏公司,有鉴于武侠片的一蹶不振,在拍完《老鹰的剑》后,即宣布停产。从功夫片的生命历程来看,大约仅维持了12年的时间,几乎消失在港台影坛。

      90年代的武侠片可说是大玩电脑科技的时代,90年因徐克与胡金铨导演的《笑傲江湖》、91年的《黄飞鸿》大卖座后,武侠片出现一线生机。92年《笑傲江湖2东方不败》更创下3400万的票房,港台竞相拍摄武侠片。然而,好景不常,至94年后,又急速萎缩。武侠片和功夫片目前均面临到如何推陈出新,开创一番新局面的困境。 2007-06-24 15:00:29

      

      旧武侠 3

      邵氏武侠经典

      转载

      壹:邵氏经典名片重见天日

      2000年,香港天映娱乐耗资5亿港币收购了邵氏兄弟公司760多部电影的版权,并花费1亿港币以数码科技逐一修复电影拷贝,自2002年12月起,邵氏名片DVD、VDD影碟以每月10-20部的速度陆续推出。

      中国武侠电影早在若干年就达到了某个高度,该高度后人至今无从逾越。邵氏武侠电影,一个被人遗忘的精彩世界。忘记邵氏辉煌是因为那时候录像厅里的人差不多都是眼睛向前看的,80年代的录像厅主食是从60年代到70年代的香港拳脚刀剑片,随着社会开放尺度的加大,同期生产的香港古装电视连续剧和现代枪战警匪才有引进,所以说那时候的录像迷是幸运的,起步就看资料电影,有幸目睹了香港武侠电影的各个阶段进化!

      对体能极限的突破并非无止境,武侠片的想象空间亦当有度,徐克、程小东飞天入地的《东方不败》算是达到了极点,在此之后,我们陷入了迷思,不知何去何从。《风云雄霸天下》(1998)、《华英雄》(1999)、《决战紫禁城之巅》(2000)后,后期技术逐渐主打,时至今日,古装打戏作为历史悠长的类型电影已基本绝迹,《赤裸特工》(2002)、《夕阳天使》(2002)等港产片向好莱坞致敬本土特色丧失,《尖峰时刻》(1998)、《致命罗密欧》(2000)、《燕尾服》(2002)、《黑侠2》(2003)、《防弹武僧》(2003)的西化路线更将动作英雄置于绝地,香港武戏,真的没有希望了,邵氏武侠片是中国武侠电影的精髓。

      贰:胡翁,大醉侠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前天 10:00
  • 签到天数: 2730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1-3-3 23:15:22 | 显示全部楼层
    先说说胡金铨(1931-1997)

      《大醉侠》(1966)开篇,山贼伏击官兵,节奏沉缓、色调古朴,待众人开打,竟觉耳目一新!算起来,已有十年没看过这种脚踏实地一招一式的武打动作了!自《东方不败》、《新龙门客栈》带我进入天马行空奇玄魔幻世界,新武侠电影时代之前的电影,我几乎再也没回头看过。随着新武侠电影技术泛滥成灾,我对电光石火排山倒海的打斗彻底厌倦。当年徐克、程小东的奇思妙想、鬼斧神工,今天连内地武侠电视剧导演都能十足模仿--当“天才构想”成为人人信奉的“普遍真理”和行业共同遵守的“最高准则”,这样的时代就不会有进取和创新--十年的村村点火户户冒烟,更使新武侠电影动作失去了积极意义,视觉垃圾令人避之不及无所逃遁,我们一边掩鼻而走一边期待新景观的降临。

      胡金铨1972年作品《侠女》荣获第28届戛纳影展“最高技术委员会大奖”,得到国际认可,可信度较高的动作设计功不可没!据记载《侠女》拍摄中,胡金铨要求相当苛刻,有时一个动作拍上百遍才过关,仅十分钟的竹林对决戏就拍了25天--该段被誉为武侠电影史上最经典场景!而这场动作戏中,“杨素贞和石将军只不过收拾了两个锦衣卫鹰犬而已,竟累得热汗直冒,扶竹喘息”(摘影评人魏君子文《看电影的另类乐趣之“将八卦进行到底”》),足见胡金铨何等注重打斗真实性。

      《大醉侠》,女侠金燕子酒楼中独斗贼党一段刚好也是十分钟左右,胡金铨处理的极具戏剧张力,打砸过程巧妙运用酒坛、竹筷、铜钱、板凳、纸扇等道具衬托出女侠的艺高人胆大,人物的闪跃腾挪亦尊重地心引力,合情合理。

      1973年,邵氏出品郑昌和执导罗烈主演的《天下第一拳》在美国350间影院同时放映,结果票房狂收,影片跻身全美七大卖座电影之列,并位居“全球十大卖座电影”第9名,邵逸夫本人怎样看待这部电影呢?他认为《天下第一拳》是一部粗制滥造的作品,据记载,当时邵逸夫一边赶印《天下第一拳》的1000个拷贝一边感叹国际口味的不可思议一边发誓再也不拍这样粗制滥造的电影了--也正是在这个时候,邵逸夫看到了武侠电影的巨大潜力,决心制作武侠电影精品。

      胡金铨本人颇有艺术家的痴心傲骨,今人都知《大醉侠》开创武侠电影新时代,并在去年在戛纳电影节获重放殊荣,岂不知这部《大醉侠》拍成上映时却是票房冷淡观众寥寥无几,胡金铨从此怀才不遇。史载,拍完《大醉侠》,胡金铨写了一个只有36场戏的剧本呈交邵逸夫审阅,邵老板一看摇头便骂道:“你是怎么搞的?36场戏,日本人写的剧本,起码一百几十场戏。你快拿回去重写吧!”胡金铨一气之下跑到台湾自组“联邦公司”按原剧本拍就影片,该片成为台北市年度卖座冠军,在香港公映后票房收入400万,并热卖韩国和菲律宾等地,继而打破了整个东南亚地区的票房记录!这部电影就是《龙门客栈》(1967)。70-80年代胡金铨作品风格更加强化,但心气之高傲导致他有很多作品票房失利,《空山灵雨》 (1979)、《山中传奇》 (1979) 、《大轮回》(1983) 的侠风与禅意均因不合时宜而乏人喝彩。1989年胡金铨应徐克之邀执导《笑傲江湖》,不想他和徐老怪都是唯我独尊之人,拍片时两人意见不合互不让步,结果拍摄工作尚未结束,胡金铨即黯然退出,世间又少了一部胡氏风格武侠电影!由上述事实可见,无论事业成败,胡金铨始终保持着超脱尘世决不妥协的大师精神。

      胡金铨的最后一部作品是《画皮之阴阳法王》 (1993),此片曾在内地公映,大师锋芒力透胶片,内外采景极为精湛,完美再现了蒲松龄《聊斋志异》的冷峻、诡异风骨。据悉,此片票房、口碑皆差,我却知那些古意流转的光影本是留给后人评价的--今天的我们由陈旧的《大醉侠》完成对电影艺术的崭新发现,几十年、一百年后的人看待胡金铨作品亦应有所感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前天 10:00
  • 签到天数: 2730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1-3-3 23:17:24 | 显示全部楼层
    先说说胡金铨(1931-1997)

      《大醉侠》(1966)开篇,山贼伏击官兵,节奏沉缓、色调古朴,待众人开打,竟觉耳目一新!算起来,已有十年没看过这种脚踏实地一招一式的武打动作了!自《东方不败》、《新龙门客栈》带我进入天马行空奇玄魔幻世界,新武侠电影时代之前的电影,我几乎再也没回头看过。随着新武侠电影技术泛滥成灾,我对电光石火排山倒海的打斗彻底厌倦。当年徐克、程小东的奇思妙想、鬼斧神工,今天连内地武侠电视剧导演都能十足模仿--当“天才构想”成为人人信奉的“普遍真理”和行业共同遵守的“最高准则”,这样的时代就不会有进取和创新--十年的村村点火户户冒烟,更使新武侠电影动作失去了积极意义,视觉垃圾令人避之不及无所逃遁,我们一边掩鼻而走一边期待新景观的降临。

      胡金铨1972年作品《侠女》荣获第28届戛纳影展“最高技术委员会大奖”,得到国际认可,可信度较高的动作设计功不可没!据记载《侠女》拍摄中,胡金铨要求相当苛刻,有时一个动作拍上百遍才过关,仅十分钟的竹林对决戏就拍了25天--该段被誉为武侠电影史上最经典场景!而这场动作戏中,“杨素贞和石将军只不过收拾了两个锦衣卫鹰犬而已,竟累得热汗直冒,扶竹喘息”(摘影评人魏君子文《看电影的另类乐趣之“将八卦进行到底”》),足见胡金铨何等注重打斗真实性。

      《大醉侠》,女侠金燕子酒楼中独斗贼党一段刚好也是十分钟左右,胡金铨处理的极具戏剧张力,打砸过程巧妙运用酒坛、竹筷、铜钱、板凳、纸扇等道具衬托出女侠的艺高人胆大,人物的闪跃腾挪亦尊重地心引力,合情合理。

      1973年,邵氏出品郑昌和执导罗烈主演的《天下第一拳》在美国350间影院同时放映,结果票房狂收,影片跻身全美七大卖座电影之列,并位居“全球十大卖座电影”第9名,邵逸夫本人怎样看待这部电影呢?他认为《天下第一拳》是一部粗制滥造的作品,据记载,当时邵逸夫一边赶印《天下第一拳》的1000个拷贝一边感叹国际口味的不可思议一边发誓再也不拍这样粗制滥造的电影了--也正是在这个时候,邵逸夫看到了武侠电影的巨大潜力,决心制作武侠电影精品。

      胡金铨本人颇有艺术家的痴心傲骨,今人都知《大醉侠》开创武侠电影新时代,并在去年在戛纳电影节获重放殊荣,岂不知这部《大醉侠》拍成上映时却是票房冷淡观众寥寥无几,胡金铨从此怀才不遇。史载,拍完《大醉侠》,胡金铨写了一个只有36场戏的剧本呈交邵逸夫审阅,邵老板一看摇头便骂道:“你是怎么搞的?36场戏,日本人写的剧本,起码一百几十场戏。你快拿回去重写吧!”胡金铨一气之下跑到台湾自组“联邦公司”按原剧本拍就影片,该片成为台北市年度卖座冠军,在香港公映后票房收入400万,并热卖韩国和菲律宾等地,继而打破了整个东南亚地区的票房记录!这部电影就是《龙门客栈》(1967)。70-80年代胡金铨作品风格更加强化,但心气之高傲导致他有很多作品票房失利,《空山灵雨》 (1979)、《山中传奇》 (1979) 、《大轮回》(1983) 的侠风与禅意均因不合时宜而乏人喝彩。1989年胡金铨应徐克之邀执导《笑傲江湖》,不想他和徐老怪都是唯我独尊之人,拍片时两人意见不合互不让步,结果拍摄工作尚未结束,胡金铨即黯然退出,世间又少了一部胡氏风格武侠电影!由上述事实可见,无论事业成败,胡金铨始终保持着超脱尘世决不妥协的大师精神。

      胡金铨的最后一部作品是《画皮之阴阳法王》 (1993),此片曾在内地公映,大师锋芒力透胶片,内外采景极为精湛,完美再现了蒲松龄《聊斋志异》的冷峻、诡异风骨。据悉,此片票房、口碑皆差,我却知那些古意流转的光影本是留给后人评价的--今天的我们由陈旧的《大醉侠》完成对电影艺术的崭新发现,几十年、一百年后的人看待胡金铨作品亦应有所感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重要通知上一条 /1 下一条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排行榜|港知堂社区 ( 2009-2024 )

    GMT+8, 2024-11-22 04:48 , Processed in 0.042912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